APP下载

《老子》与企业文明(之五)企业之魂

2015-06-08李晓龙

企业文明 2015年5期
关键词:统帅部下范蠡

李晓龙

人类社会要有领袖,领导民众走向和平、自由与幸福;一个国家要有国王,领导国民使国家走向民富国强;一个企业要有统帅即企业家,领导员工把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做久。《老子》这部经典,对人类社会的统帅(包括领袖、国王)这个话题,在多个章节里有深刻论述。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统帅

老子曰:“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帛书本《老子》第80章)即:

敢于接受国民质询的人,敢于接受国民责问的人,(有了错误)敢于公开向国民道歉和承认错误的人,才有资格做国家的统帅;面对风险和责任不推卸的人,面对困难和灾难不避让的人,敢于为国民为天下民众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才有资格做天下民众的领袖。不好意思,十分抱歉,理直气壮、堂堂正正的话说出来不好听啊!

中国历史上皇帝众多,敢于接受部下之“訽”的却不多,其中尤以“从谏如流”的李世民最为著名。他当政初期(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就鼓励部下指出他的过错:“人们如果想看到自己的形象,一定要靠明镜。君王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靠忠臣。假如君王的性情刚愎,自以为英明过人,臣属们也自会拍马摇尾,顺口奉承,君王固然会失掉政权,臣属也不可能单独保全。像虞世基等拼命谄媚杨广,为的是保持荣华富贵,后来杨广横死,虞世基等也被诛杀!你们应该以此作为鉴戒,朝廷做事有不对的地方,不要吝啬批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柏杨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45册,第122~123页)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他还盼望听到部下的劝告:“治国好像治病,虽然病已痊愈,但仍需要呵护休养。如果毫不在意,行为放纵,生活糜烂,病势一旦再发,就无法挽救。如今,中国幸运的天下太平,四方蛮族全都臣服,确实是自古以来少见的现象。然而,我却一天比一天谨慎,生怕不能永远保持,所以始终盼望听到你们的劝告。”(同上,第46册,第26页)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他又强调部下要给他规劝:“我最近裁决的事情,很多地方违背法令。你们认为不过是些小事,不再规劝。凡是错误,没有一件不是由小变大,这是危亡的开端。从前关龙逄因为忠言报主,竟被诛杀,我感到痛心。杨广骄傲凶暴,因而覆灭,各位亲眼看到。你们应常常为我想到杨广之亡,我也应常常为你们想到关龙逄之死,何必担心君王和臣属不能两全!”(同上,第46册,第36页)朝中有个对他进谏、批评最多的大臣魏征,对他的过失总是揪着不放。有一天,他被魏征气得脸色铁青,退朝回宫咆哮着说,看我找个机会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他说是魏征,他总在金銮宝殿上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长孙皇后遂退回寝殿,穿上正式的皇后官服,严肃地站在大庭之中,准备朝拜,李世民大吃一惊,问她什么事,长孙皇后说,我曾经听说,君王英明,臣属正直,魏征如此正直,因为陛下是一位英明的君王的缘故,我怎么能不为君王庆贺呢!李世民因此才转怒为喜。(同上,第46册,第31页)所以,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必然。

统帅有受“訽”的大胸怀,闻过,认过,知过,改过,善莫大焉。一个统帅能走多远,由他的胸怀大小决定;一个统帅能到什么境界,由他的人格高低决定。人类社会有太多的统帅,自认为做了统帅就是够格的,好自以为是,总以正确自居,不知有错。即使知道有错,也不改正,还试图掩盖错误。更有丑陋者,把错误让部下来承担。如果有人指出他的错误,就打击报复,心眼比针尖还小,怎么能是够格的统帅呢!更别说公开道歉认错了,更别说面对风险、责任、困难、灾难去担当了。

什么样的统帅值得我们寄托、追随

老子曰:“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汝)何以寄天下?”(帛书本《老子》第13章)即:

选择重视天下民众利益如自身利益一样的人,跟着这样的人走,才可以把国家治理好、把人类社会管理好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啊;那种自私自利的人,那种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置他人利益于不顾的人,你怎么可以把国家治理好、把人类社会管理好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呢?你怎么可以把命运交到他手中呢?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国王姒勾践得以称霸中原,主要倚仗两个得力助手范蠡和文种成就。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国国王姬夫差打败,不得不向夫差求和。求和之后,他托政于文种代为管理越国,与范蠡、柘稽一起到吴国作为人质,做了吴王身边的侍候奴仆。在吴国做奴仆两年期满回国,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鼎力辅佐下,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让太子和老弱守国。越国抓住机会乘虚而入,大败吴军。夫差得到越国进犯的消息,在黄池会上仓促与晋国订下盟约,急急忙忙返回与越国大战,屡战屡败,不得已向越国求和。求和后的几年内,越国又多次攻打吴国,最终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称霸中原。在这样大好的局面下,范蠡和文种应当说该享受胜利果实了。但他两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范蠡选择老子说的“功遂身退”,离开了越王。据说他怀拥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位的西施,隐姓埋名,浮游湖海间。后来定居齐国陶山,经商致巨富,又散巨财于贫民。后又定居其他两个地方,同样经商致巨富,同样又散巨财于贫民。因此,世人尊称范蠡为陶朱公、商圣,成为后代众多经商者的崇拜偶像,有的甚至还将他的塑像供奉于堂上,可以说范蠡上了“天堂”。

文种选择留下,留在越王身边。他接到范蠡离开后遣人给他的来信,要他小心并考虑离开,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他未听范蠡劝告,不久果然被勾践赐剑自杀,可以说文种下了“地狱”。

什么样的统帅值得我们追随?什么样的统帅不值得我们追随?什么样的统帅能治理好国家、能管理好人类社会?什么样的统帅治理不好国家、管理不好人类社会?老子用“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汝)何以寄天下”说得十分清楚明白。对于像姒勾践那样自私自利的统帅,我们开始可能看不清楚,要跟错统帅,经过长时间接触看清楚之后,就要学会范蠡那样明智地选择离开,这样才会有广阔的天地和空间供生存、发展,才有可能成就范蠡那样的高境界。如果像文种那样舍不得离开,其结果多半会不妙,虽然不至于一定到死的地步,但生存、发展空间要被封顶盖帽是一定的。

陈布雷先生,民国时期很有名的才子。他选择了跟蒋介石这个自私自利、专制独裁的统帅做“御用文人”。虽然蒋介石没有赐剑要他自杀,但他的自杀与赐剑自杀差不多。一个文人才子,思想自由被统帅封顶盖帽,比赐剑要他自杀还痛苦。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来源于网络,见“百度百科——陈布雷”)人生有许多自由难以谋得,但思想自由是最容易获得的。最容易获得的思想自由,在统帅那里被封顶盖帽,“御用文人”还是不当的好。人类社会有许多文人才子,向往做“御用文人”。一旦真的做了“御用文人”,如果“御用文人”是个陷阱,便无所建树、成就,陈布雷先生是鉴。

因此而言,作为统帅,对于身边的人才——“御用文人”或御用武人,不能对他们封顶盖帽,不能束缚他们的手脚和思想,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这也是任用他们的目的和初衷。孙子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无比正确!

统帅的四个等级

老子曰:“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亓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帛书本《老子》第17章)即:

人类社会最好的统帅,部下和民众仅知道他在其位、谋其职而已,至于其他的不甚了了;第二等的统帅,他亲近部下和民众,他体恤部下和民众,部下和民众纷纷赞扬歌颂他;第三等的统帅,部下和民众都畏惧他;最差的统帅,部下和民众背后要骂他的爹娘。作为人类社会的统帅,拿不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诚实诚信的,才会发生部下和民众不支持不信任他。人类社会最好的统帅有这样两个显著特征:1.为人低调,深思熟虑,谋划周全,大局装在胸中,大趋势握在手中;2.说话逻辑清晰,三言两语,直指核心要害,即言简意赅;总之,那种四处张扬,逞能逞是,做事浮躁、草率,说话啰嗦重复、逻辑思维混乱、长篇大论,政策措施朝令夕改,十处打锣九处在,等等,不是他的特点和风格。在他的领导下,国泰民安了,民富国强了,人类社会和谐幸福了,百姓们都说,这才是正确治理下的国家,这才是正确管理下的人类社会,国家、人类社会的正常情况就是这个状态嘛。

在我读到《老子》以前,教科书以及其他渠道得来的信息告诉我,人类社会最好的统帅,就是那些亲近友好部下、体恤关爱民众的人,部下和民众因此又反过来纷纷赞扬歌颂他。这样的人,就是人类社会最好的统帅。当我读到《老子》的这一章,他不是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最好的统帅,在他那里是第二等的;他认为最好的统帅,我根本想不到。怎么会是这样呢?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长时间。通过无数遍通解《老子》,再联系《老子》的职责、使命章节(《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章,谈职责;第十六章——“至虚,极也”章,谈使命),总算搞明白了,我们认为最好的统帅,在老子那里是失职不合格的。以老子的观点看来,一个称职合格的统帅,只做他分内的事,即职责以内的事;把职责以内的事做好了,就是对职责以外的事最大的支持或支撑。作为一个统帅,他的职责不是去亲近友好部下、体恤关爱民众,还有下文提到的如诸葛孔明那样事事去亲力亲为,而是做最应该做的事,做最重要的事,做最关键的事,做最本质的事。比如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健全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定得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与健全了,让规章制度去防止部下、民众不敢腐败乱来。这样才是给部下、民众最大的亲近友好和体恤关爱。一个统帅能做好职责以内的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已经很了不起和伟大了。故老子曰:“圣(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帛书本《老子》第23章)

非常遗憾,人类社会太多太多的统帅,他分不清职责以内的事和职责以外的事,总是把职责以外的事揽在手里干得十分起劲,把职责以内的事抛到脑后置于不顾,因此而累得脚酸手软,因此而病倒或者死亡。

诸葛孔明先生就是一例。公元223年,蜀国皇帝刘备病危,托孤于孔明,让他辅佐太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继皇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州长;国事无论大小巨细,全由诸葛亮裁决”。诸葛孔明受命之后是怎么“裁决”的呢?“亲自批阅公文、检查账目”。这让他的主任秘书杨颙实在看不过去了,带着“訽”的口气进言道:“国家有一定的制度,官员职权分明,不允许上下侵犯。请向明公(诸葛亮)用一个家庭作为例证:主人教奴仆耕田,教婢女烧饭,教鸡早晨啼鸣,教狗吠叫盗贼,牛去载重,马去长途跋涉。这样的话,财产没有浪费,所追求的都能满足,从从容容,高卧堂上,每天只不过吃饭饮酒就够了。忽然间,有一天,他打算所有工作全由他一个人来做,不再交付给别人,于是,体力劳苦,事务繁琐,身体疲惫,精神枯竭;结果,每一件事都做不好。这并不是他的智慧能力不如奴婢鸡狗,而是他不能了解分工的精义。所以,古人说:‘坐在那里探讨国家大事,称为三公;站起来执行三公决策,称为士大夫。丙吉不过问街上死人而忧虑牛只发喘,陈平不知道全国粮食出入的数目和价格,而说‘自有负责人。他们都深刻了解分工的精义。而今,明公负责国家大事,却亲自核算校对文书账目,整天汗流浃背,岂不是过度辛苦!”诸葛孔明对杨颙的批评表示感谢。后来,杨颙逝世,诸葛孔明哭泣三天。(见《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第18册,第50~51页)

杨颙的严厉批评诸葛孔明先生接受了吗?公元234年,诸葛孔明第五次率大军北伐曹魏帝国,与司马懿对阵一百余天,不分胜负。“诸葛亮派使节到司马懿军营,司马懿只问关于诸葛亮吃饭睡觉,以及每天处理事务多少等小节,绝不谈及军情。使节回答说:‘我们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寝,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分,都要亲自裁决,饭量不过数升。司马懿告诉别人说:‘诸葛亮食少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是月(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逝世(终年54岁)。”(同上,第18册,第156~157页)

从历史资料记载可知,诸葛孔明先生是累死的,他没有接受杨颙的批评。虽然我本人很敬佩他,世人也很崇拜他,常常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但是,作为蜀国的统帅他是不称职不合格的。一个统帅是否称职合格,在于他做职责以内的事还是做职责以外的事,做职责以内的事,称职合格;做职责以外的事,不称职不合格。孔明先生就是一个把职责以外的事揽在手里干得十分起劲的人。客观地说,孔明先生最适合做参谋、顾问一类的统帅。

人类社会的统帅,老子分成四个等级,企业家们,企业的统帅们,你们是哪个等级呢?

怎样成就“天下莫能与争”的统帅

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谷)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推)而弗厌也。非以亓无诤(争)与,故天下莫能与诤(争)。”(帛书本《老子》第66章)即:

江河湖海之所以成为众多山谷小溪的大王,是因为它乐于处在山谷小溪的下方,因此,做了众多山谷小溪的大王。所以,聪明的人要想名声居于民众之上,至少要用温和的言语、诚恳的态度对待民众,才有可能名声居于民众之上;要想地位居于民众之前,必然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有可能地位居于民众之前。因此,地位居于民众之前,民众才不反对;名声居于民众之上,民众才不非议。不仅如此,民众还乐意推举他出来做人类的统帅,而没有反感和反对。不是民众不想名声、地位比他高,不是民众不想出来做人类的统帅,而是与他比较起来,感到自己确实不如,所以,才没有人跳出来与他较量和竞争。

(责任编辑:罗志荣)

猜你喜欢

统帅部下范蠡
“死钱”与“活钱”
范蠡卖牛
老大是谁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统帅重新定义“年轻人空调”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怕领导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
古罗马最负盛名的统帅——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