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之路》的创作
2015-06-08陈西泠
陈西泠
浙江东部有一条湮灭千年的“唐诗之路”—“碧嶂几千绕,清泉万余流”的山水画廊。在这条路上,诗人们随性地踏歌而行,留下了1500多首传世佳作, 使之成为中国诗歌发展中一个特异的地区:承载理想、独具风骨。
2003年,我出任浙江歌舞剧院院长。当时,剧院正在策划创作一部舞剧,拟参加即将在浙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一位老艺术家向我推荐了“唐诗之路”。经过仔细斟酌,大家感觉这个题材不太适合舞剧,因此就搁置了下来。
2009年,浙江歌舞剧院的交响乐团被划分出来,单独成立浙江交响乐团,我转任该团团长。浙交独立以来,坚持“中西合璧”的艺术建设道路,既演出西方经典交响乐作品,也不断将浙江音乐移植、改编、创作为交响乐小作品,这使乐团在东、西方音乐的学习、实践和交融中,摸索到一些规律,积累下一些经验,为以后创作交响乐大作品,准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把握能力。
浙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浙江的音乐深深融入其中。浙交创作以浙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是职责。
2013年,我策划并委约著名作曲家陆培先生创作了一部写浙江的大型交响音画《山·海·经》。该作品是省“精品创作工程扶持项目”,2014年公演后,获得了观众及专家等各方面的好评,由此我产生了继续创作并形成“浙江组画”系列的想法。
2014年,《浙江日报》再次刊登了关于“唐诗之路”的报道,我忽然觉得,“唐诗之路”是一个很好的音乐题材,交响乐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唐诗的结合,一定会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于是,我专程赴新昌,拜访了“唐诗之路”的发掘者竺岳兵老先生,听取他的独到见解。竺老先生赐我一套他精心编撰的“‘唐诗之路资料集”,这给我的文案创作开辟了一条捷径。
“唐诗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因此,在我的脑海里,交响乐《唐诗之路》的主题逐渐清晰:“唐诗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自然风光与传世诗篇交相辉映的路,是唐代诗人崇尚精神、承载理想的路,也是破译中国梦文化基因的路。
《唐诗之路》的艺术样式我们最后确定为大型吟诵交响套曲,即作品中包含交响乐、朗诵、合唱、独唱及重唱。各种音乐形式的运用,必将大大增强唐诗的艺术张力,因而也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艺术观赏性。
根据唐代诗人涉及浙东诗篇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同时考虑到雅俗共赏的问题,我作为文学策划,经过半年时间选用了2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确定了序曲《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乐章《何处青山是越中》、第二乐章《王谢风流满晋书》、第三乐章《还思越水洗尘机》、第四乐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终曲《天姥连天向天横》。其中,重点诗篇即是李白那首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它不仅是“唐诗之路”的瑰宝,同时也会是音乐作品绝佳的精魄。
大型吟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再一次获得了省“精品创作工程扶持项目”。我委约作曲的是当今音乐创作“陕军”的领军人物之一、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陕西交响乐团团长崔炳元先生。选择崔先生担任作曲的原因,主要是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音乐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他创作的音乐既大气又接地气,能够很好地兼顾旋律的优美性和雅俗共赏。
4月9日,浙交携《唐诗之路》到“唐诗之路”的集萃之地新昌试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浙交正在进行作品的加工修改,争取在下半年以更精致的水准进行公演。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