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考议论文“说理由”的思维大方向

2015-06-08谷孝平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周浩学步车转学

谷孝平

议论文写作,必须破除“观点+例子”的简陋模式!

当有了明确的观点后,为自己的观点讲几条理由,应该朝哪些方面去思考?对此,教师要会教,学生要会写!这是语文课之本,然而当下的语文课这种树本教育是很弱的。我们在这里以现实的2015年唐山市一模试题为例来看学生的应考现状,并从操作层面予以分析如何加强改进,以求广大考生能悟本立本。

一、唐山市高考一模作文试题

及阅卷人评卷认知

2015年唐山市高考作文一模试题及阅卷参考立意如下:

阅读下面的图画和背景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背景材料:

青海学生周浩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转入自己喜欢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应试情况,就试题立意阅卷教师大体认知如下:

作文材料讲述的是周浩不上北大上技校的事,他摒弃了人人羡慕的北大,转入技师学院,完全出于他“喜欢”,技校更符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特点。作文凡围绕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立意行文,皆属符合题意。

材料内涵丰富,立意较多。考生可直接评论事件本身。也可生发开去,谈“人生之路我做主”“不为功利而活”“摒弃世俗观念,活出自我”;也可谈“不能只从兴趣爱好出发”“摒弃小我,担当责任”,等等。

二、考生应考典型例文及简要分析

走自己喜欢的路

@唐山市一考生

抛却世间言语,走自己喜欢的路,看沿途风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题记

材料中的周浩虽放弃了众人羡慕的高等学府,却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谁能说他错了?不论世间言语,他心中有道,走上自己喜欢的道,那便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走自己喜欢的路,成就恬淡人生。

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也曾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也曾为了生计出仕为官,做了彭泽县令,可是,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于山水田园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最终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走了自己喜欢的路,才有了恬淡的人生。

走自己喜欢的路,成就国学人生。

2013年刘丁宁以辽宁文科高考最高分被香港大学录取,可是新学期开学仅一个月,她为了追寻更纯粹的国学,放弃名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不顾家庭、学校等多方的阻挠,辞别香港大学,执意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复读,开始对北京大学的追逐之旅。2014年高考,刘丁宁发挥出色,以666分的成绩再次获得辽宁文科最高分,考入了她梦想中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她的国学人生。

她走了自己喜欢的路,才成了今天北大的一员。

走自己喜欢的路,成就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中学毕业后被哈佛大学录取,这也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但他读的却是自己不喜欢的法律专业,因此他对于自己的专业不是很用心,也不是老师所认为的好学生。一直以来,他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计算机上,先后研发了许许多多的软件。在读到大三时,盖茨退学与好友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开始了微软帝国的建立工程。二十多年后,他成为世界顶尖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

他走了自己喜欢的路,才有了今天的微软。

为了心中的梦想,全力以赴,背水一战;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放弃“北大”,来到“技校”——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那个自己想要的人生。

走自己喜欢的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简析:

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走自己喜欢的路”,标题即观点。但是,这篇文章仅仅是比照试题材料对应举了三个例子。这是某些中学老师不厌其烦教学生的“大模式”。你再深追一步,这种“大模式”举例,还分古今中外。中学作文教学就教成这个样子。学生只会写这样的“观点+例子”的简陋议论文,不会说理,所以文章没有说服力。这样的文章充其量得38—40分而己矣!

其实应该指出,所举三个例子中陶渊明的例子与观点并不相和谐。他辞官归隐并非是他喜欢的事,他的归隐是当时的官场容不得他,他是被迫归隐的。不闻其诗云:“猛志固常在”也?不晓其文《桃花源记》也?两相联系,可见他是有心于世间建立一种美好的生活,只是现实中他无力为之。

结尾引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题记”重复,老调重弹,与本文已无多少关联,纯属无话凑话。

三、标准的应试学步车例文

下面请读有关此题的标准应试样文:

善于创造新的自我——谈周浩转学中的人生智慧

@徐 江

北京大学学子周浩由北大转至一所不为人熟知的技师学院学习,对此我不想说那些人人都说的话:“活出自我”“我的人生我做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口号式的观点,我想尽量从周浩转学事件有限信息中悟得一点儿人生智慧,向人家周浩学一学,在认识“怎样做”上下功夫。

很明显,周浩转学欲望的产生是缘自于对自身学习这一客观存在的清醒认知。当他对在北京大学学习感到“痛不欲生”时,他果断地做出了改变的决定,找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学校,并成功地实现了改变。

我们从周浩的选择中可以悟得这样的经验:善于充分利用自己现实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青海省理科前5名与北京大学学藉,重新寻找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别的没有时间多谈,只说一点,周浩选择与北京大学在教育界地位有较大差距且为自己喜爱的学校,实现改善自己当下存在欠缺的现状,这一做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不是自己喜欢的理想学校,自不必说。为什么还要强调所选学校地位及影响必大大低于北京大学呢?比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大、浙江大学,即便他周浩喜欢得发疯,但对改变现状没有意义。原因很简单,有关部门批准把关比较严,对方也不轻易接收。而差距大的学校之所以能接受周浩,不仅从为国家培养人才角度看有益,而且接受周浩这件事本身也会给学校带来巨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学校是北京大学学子重筑人生之路的首选学校”,这是多么有含金量的广告词!周浩的转学,无疑是××学校以这种方式和北京大学联系起来,这是转学欲望变成现实的重要条件。周浩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把主观的“喜欢“与客观上“实现喜欢”统一起来。endprint

很显然,周浩勇于求变的行动是有理性依据的。他对自己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和“树挪死,人挪活”以及“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些极其朴素的求变哲学在周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里需特别辨析周浩眼中的“高”与“低”的价值判断,他不以学校名声高为高,而是以有益于实现自我价值助力高为高。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人的自我选择是——“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为此,他会做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可敬的。对周浩所为,作为当下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视为一种很正面的任性。

追求行动的高效应,周浩胸有算计。是呀,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他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从实用角度论,为时尚早,因为他还没有完成学业。但仅从试题提供的这一小点儿信息——“引发了广泛争论”——来看,他已经为自己储蓄了巨大的广告能量,社会知名度大也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应该说,他在完成转学前对此会有一定的估测。他要比那些“坚守”北京大学的人从北京大学所获取的要多许多。虽然他离开了北京大学,但北京大学明亮的光环会跟他一辈子,罩着他。“他是为追求自我的高境界而敢于舍弃北大的周浩”——人们永远如是评论他!

有哲人说“欲望是存在的欠缺”。人,没有固定的自我。存在的现状总是有新的欠缺出现,因而会不断产生新的欲望。但我们要像周浩这样,不但有勇气,还要有智慧,善于创造新的自我。

四、徐江应试学步车例文评析

读者已读过唐山市2015年高考作文一模试题以及阅卷立意参考,也读过了徐江为中学语文老师及应考学生所写的学步车例文。下面剖析这篇例文写作思维过程,看一看上述例文当中的应试经验,供中学生读者思考。

1.立意务实且新颖之示范。

我们从唐山市2015年一模作文“周浩转学话题”阅卷立意参考中,可以看到一般考生立意思考大都是由正确看待自己的兴趣、特点、爱好而进一步引申出“活出自我”“做好自己”“人生的路我做主”“做自己喜欢的事”之类的观点。

这些观点总体上说,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过于强调自我之嫌,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从生存层面讲就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世界并非为你而存在。很显然,这些观点也有很大的空谈倾向,是当下青年人的时尚话语。其实,单纯强调青年人这种比较“潮”、比较“酷”的一种天真的理想,从消极层面讲还有激发青年人某方面盲目行动的幻想。

所以,我们认为应试立意要讲究务实,不只是燃起青年人追求自我价值之火,而是要思考周浩是“怎样”实现了自己初步的追求。不是对“周浩转学”事件认作知性判断——追求自我,而是着眼看人家追求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生智慧,从而作为自己追求自我的借鉴。

上述学步车例文的思维与考生的“大众思维”区别点是什么?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朝一个方向去思考,但是,这篇学步车例文与大众考生对事情关注兴趣点不同。考生“大众思维”关注的是终点——“实现了自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了主”。学步车例文的思维关注点是在考生“大众思维”点的前面,关注“周浩转学”在路上,在过程中,“怎样”完满地走向事情的终点。

这里,我们要树立一个非常明确的理念——把试题当作现实生活给我们出的实际问题,要思考,要判断,要行动。考卷不是纸上空谈兵,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预案、决策。“当我遭遇类似周浩的难题怎么办”,所以写出关注周浩转学过程的行动智慧。这样写,既务实,又脱俗。

2.要学习怎样分析“周浩转学”事件中的人生智慧。

周浩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存现状做出改变。有哲人说“欲望是存在的欠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当一个人有某种欲望产生的时候,是他自己的存在现状有某种不足而导致的。周浩产生离开北大寻求新的求学之所,是他不适应北大的学习现状,使他有“痛不欲生”之感。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个现状,尤其找到新的自己喜欢的求学之所并能达成自己的愿望。特别是“喜欢”与“实现‘喜欢”,又尤其是“实现”,这里就有人生的智慧来研究,尽管试题给出的信息是很少的,但也有可琢磨的东西,更何况是考试必须面对的问题呢?

可以告诉中学老师和中学生读者,在考场上知道如何分析“周浩转学”这件事情,就是一个老师会教、一个学生在关键时刻会生存的智慧。一般老师不会教,一般中学生面临这样的话题不会处理,他们的生存智慧就很差了。

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想呢?学步车例文指出了三个大方向。其实,就周浩转学情况,我们可以思考三个问题:一、周浩的行动有何初步成功?二、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三、他的行为符合哪些公认理据?由此可总结出如下分析问题的“思维三方向”。

第一方向是“相符说”。

所谓“相符说”,就是看事情本身与其当下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相和谐。

他周浩必须转学,因为他已“痛不欲生”,下一步就是寻找自己喜欢且能转成的学校,这就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在这方面,应该看到周浩自己的决策及行动能力。特别是对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的利用,说一句大实话,绝大多数中学老师及考生很少有人从北京大学与技师学院的阶位差去具体分析周浩成功的原因,很少想到试题所给的一个被人忽略的条件,仅仅8个字——“青海省理科前五名”(准确地说应该是“第五名”)——这很重要,因为这是他被技师学院看好的条件之一。请各位老师及考生想一想,能在试卷中使用这一条件分析问题者有几人呢?这不仅是写文章的问题,首先是处事思维及能力的问题,是每一个人走向人生独立之路做事要有的第一思维,即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去达成自己目的。

然而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学老师和考生都想不到去分析周浩处事智慧,更不能从周浩利用自身优势去实现自身现状的改变去分析问题呢?其原因就是缺少“做事”意识。只有拥有“做事”意识,才能想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和谐的分析。endprint

第二方向是“相融说”。

所谓“相融说”,就是看事情本身与相关方面人们公认的理论、原则是否融贯一致。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的话来说,就是和“那些被一切人或多数人或贤哲们,即被全体或多数或其中最负盛名的贤哲们所公认的意见”融贯一致。

周浩转学求变的行动,显然与国人通俗的、公认的处事格言相一致,与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主张相一致。在这里,萨特的话一般教师、一般学生是不知道的。但国人那些格言可以说是广泛流传的,我们应该学会用这些“公认的意见”为周浩作解释、作辩护,它标志着我们对周浩的认同是理性的,而不是任性的。

其实,一个人的行动本来就应该有充分的理性理据。坚持行动与相关公认理论的一致,或者说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维的芦苇”,其中就包含以明确而正确的理论为准绳,为指南针。

第三方向是“实用说”。

所谓“实用说”,就是指事情本身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正面的效用。还是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它或者引人选择和避免,或者引人得到真理和知识,或是它本身就能解决问题,或是有助于解决其他某个问题。”

周浩转学成功这件事利己、利技师学院,对北京大学无损。至少,从当下看解决了他自己的精神痛苦,同时也收到巨大的人气效用。由于这两个问题带来的积极影响,他在自身发展乃至对社会的贡献上也值得期待。

需要指出,这三个方向构成分析事情的系统,它们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方。以“周浩转学”为话题引申出“做自己喜欢的”之类的观点,它必须建立在与客观现实相和谐,有充足的理论根据,对自己和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基础之上。且不谈脱离“三说”,就是缺“一说”也行不通。比如,只符合自己利益,只追求自己“适合”,而对他人不利,那就是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必然也背离相关方面“公认的意见”,这样极端任性的人大多会失败的。

以上“三说”应该被视为“做人做事做文章”辩证统一的原则中的三原则——准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存在,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追求积极的实际效益。

就以前边考生所写《走自己喜欢的路》之文章,其所谓“自己喜欢的”也必须与“三说”接轨。比如比尔·盖茨的发明创造岂止是他自己喜欢?取得那样的成就归根到底不仅仅是他自己喜欢,而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浩学步车转学
用不用学步车
都是调皮惹的祸
我也转学了
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
转学的烦恼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原来如此
放弃北大读技校
学步车有危险,到底该不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