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绘制微课蓝图
2015-06-08陈文君
陈文君
伴随学习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微学习”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每个角落。企业培训也同样如此,微课程正日益成为学习从业者们最佳的选择。结构化的微课程设计,让如今的员工培训变得更轻盈、易懂,并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组织的学习氛围。
《培训》:我们在描述微课程时,大量篇幅都放在“微”上,那么您觉得微课程有哪些特点?
胡丽:我想微课程的首要特点是“小”,它与常规课程相比,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信息量来说,都更短更少,但很聚焦。
其次,微课应呈现为结构化的碎片化。学习者每次学的10~20分钟的微课主题,只有对其进行结构性的、有思考的设计和运用,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最后,微课需要与最新的学习技术、理念、方法论等结合起来。它尤其应与学习技术、移动终端、O2O等学习方式结合,否则只是形而上学的“微”,起不到任何作用。
《培训》:您认为线上、线下应怎样运用微课,才能起到预期效果?
胡丽:微课开发要根据培养对象来定。针对层级比较低的员工,微课开发最好嵌入到在岗学习中。而对于中高层管理者来说,微课程就要与在岗应用实践相结合。
在利用微课培训一线员工和基层主管时,需要开发线上、线下配套的微课程。例如,可将概念、基本操作步骤等内容做成视频、线上e-Learning、微信APP等,并利用内部学习系统来传递。但对于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则要通过在岗学习,由导师现场手把手地给予指点。
在利用微课培训中高层时,可以把知识点拆分成阶段性的微小模块,嵌入到行动学习或教练项目中,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回炉、复盘等。
《培训》:随着微课的时间变短、内容变少,这是否意味着与传统课程相比,它的开发与设计更简单了?
胡丽:相反,我认为微课程更讲求设计,作为一个系列微课的设计,其复杂程度可能不亚于1~2天的大课程。单个微课背后都有结构化的逻辑设计,把它们串起来仍是一个学习项目。
一方面,微课开发流程与传统课程开发流程基本相同,也要进行需求分析、蓝图框架设计、案例开发、学员材料开发,但因为内容聚焦,所以这些工作不会很复杂。
另一方面,微课程对能力、技术的要求更高,通常要结合常规课程用不到的技术与方法。例如,20~30分钟的微课可以选择手绘的方式(漫画等)来表达,同时运营互联网技术与学习媒介将微课内容以轻松、容易携带或容易介入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培训》:能不能与我们分享一个微课开发的实践案例?
胡丽:苏宁每年会招很多管培生,并希望他们在正式入职前就开始学习管理学、零售、电商等基础知识。由于这些管培生还没从学校毕业,不可能进行集中培训,因此,微课程变成了不错的选择。
首先,我们经研究后给苏宁列了一份图书清单,并列出每本书的重点、学习价值。经过沟通,我们和苏宁培训部、业务部的人一起,选出了最适合的六本。
其次,精挑细选图书内容,将之压缩到一个月内能学完的量。同时,细分每天需要推送的内容、模块,确保学员能在几分钟内完成。
再次,设计微课的架构蓝图,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实现方式。每一步都与苏宁确认、沟通、修改。
最后,在开发微课时,我们对微信的字数、内容、呈现形式进行考量。我们严格将字数控制在600~1000字,并将概念讲明白。同时,图片成为主要的呈现形式,我们将书上成段的内容转换成了模型、流程图等,使之通俗易懂。
另外,我们还针对每一模块开发了在线考题,通过微信推送。在搜集考试成绩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评估学习效果。
《培训》:微课程对企业短期或长期的显性与隐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胡丽:微课程通过把企业各层级员工的学习嵌入到工作场景和流程中,聚焦而轻便地培养了员工技能。
一方面,微课程不需要学习者脱离岗位1~2天去学习,为企业节省了很多隐性成本(例如降低了脱岗学习的时间成本及其他可能的机会成本),同时也让学习者在相对较小的压力与正面情绪下学习。
以航空公司为例,空姐在凌晨才结束了一天的飞行,如果要她们当天8点半就到教室接受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而微课程则避免了过度耗费她们的时间与精力,通过“把学习碎片化、将碎片化的学习嵌入到工作中”,乘务人员利用起飞准备之前的富余时间即可完成一些短小精悍的内容学习。
另一方面,微课程的认知负荷比较小。要求学员一次记20条信息并理解是不可能的,但一次学1条信息则很容易。对于企业长远来说,微课程能在这种良性的环境中,无形地营造出组织学习氛围来,为形成组织学习文化添砖加瓦。
《培训》:对于微课程的未来应用趋势,您是怎样看待的?
胡丽:微课程在眼下可能是赶时髦的可选项,但到未来将变成必选项之一。会有更多的企业与学习者使用微课程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培训的灵活性、多元化,更加节省资源和成本,让学习者更愿意参与学习。
同时,微课也会越走越深。随着企业培训项目设计水平的提高,乙方公司关于微课设计理念和水平的不断更新,微课设计、应用将更讲究质量与精细化——将最适合作为微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与设计,把微课学习嵌入到最恰当的学习循环节点上。严格来讲,当下的微课学习从需求分析到课程设计、再到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效果评估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粗放,甚至于好多情况下的微课程是为了赶时髦、为形式而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微课不管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替代传统的集中培训。无论是在线微课,还是线下面授微课,都只是学习形式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