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语境下《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探析
2015-06-08林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析新闻写作课程在媒体环境变革中的内容融合与课程重构,指出在融合新闻语境中对于当代“新闻人”的重新界定,在此因素的影响下,对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的应有之义进行分析与探究。
作者简介:林文(1981-),女,山东招远人,讲师,研究方向:传媒审美文化、媒介与社会。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融合型新闻人’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GBD1213059)
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紧密结合,最直接地指明了高校新闻类课程体系建构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大数据时代和新媒体的崛起,业界观念、体制、人才等制约因素日渐显著。融合新闻写作人才的缺失与匮乏引发了学界、教育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如何适应目前变化的媒介环境、培养复合式媒体下的新闻人才,成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成为新闻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融合新闻提出的时代课题
(一)融合新闻的界定
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媒介技术演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全媒体平台正渐趋打造。在时代变局中,新闻传播业应势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发生了巨变,突破传统的载体樊篱,以“融合新闻”赢得竞争,成为新闻传播变革的必然走向。
融合新闻从美国发源,也被称之为“多样化新闻”,“帕坦新闻中心”是美国公认的媒介融合典范,它变革了新闻生产的方式。融合新闻是与传播平台融合相对应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多媒体采集、统一平台加工、多媒体发布和与受众互动等过程。实质上,融合新闻要求新闻报道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加强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多媒介的呈现和展示,突出了与新媒体相适应的个性与互动的特点,真正实现以内容为王转向以用户为王的采编模式转型。
融合新闻一方面可以从印刷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在线发布系统加以结合,另一方面它还和各种新媒体进行合作,例如利用博客和即时聊天技术吸引受众加入新闻传播活动,如《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就是用MSN即时聊天系统,有记者在网上组织话题,吸引读者参与,《今日简报》则利用QQ群来召集车迷,先在报纸上发预告,然后通过网上互动进行讨论……
(二)融合语境中的“新闻人”
与上述时代特征同步的是,媒介从业者能力发生了巨大变迁,融合新闻生产特别是新型“媒体实验室”的探索,产生出新闻从业人员的新标准,与过去记者“码格子”的文字生存相去甚远,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
与传统的媒介从业者相比,“现在从事一项工作可能须要具备多项采编技能,独自一人采访新闻之后,带回来的可能也不只是一篇文字新闻稿,还有新闻摄影图片,新闻影像,发到微博微信上的花絮、感想等”。因此,超级记者(Super Reporter)、全能记者(The Complete Reporter)成为了最形象的比喻。融合新闻的产品生产需要当下的新闻人在信息采集与发布上实现跨媒体传播,采访、采集音频视频、混合文字、现场画面、录音影像、制作互动元素、进行传输新闻报道,要具有对于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没有写作,人类的思想史、精神史、文化史,就不可能有渐进式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突变式的信息提速,历史的齿轮只能在原地打滑。”写作是人的基本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根本。当网络、媒体、内容的三大融合使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之时,我们深刻意识到,融合与大众传媒的关联直接导致我们进入到电子化、数字化生存情境之中。
在这种情境中,高校加强新闻写作课程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与新闻学科内相关专业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即全媒体意识。首先,宏观上要关注媒体流程再造的融合过程。我们所了解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手机等媒体要求新闻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学生须要明确每一种媒介的特点与报道的优势,然后利用这些优势进行新闻写作编辑,从而向受众传递多样化富于特点的新闻,真正实现在“和而不同”中全方位开发新闻的价值。其次,微观上具体到一篇新闻报道,需要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混搭”,在不同媒体中,产生出当代人所需要的眼球效应,以适应融合新闻产品制作的理念和趋势。最后,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多元与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直接关联传播的效果和受众反馈,同时加强学生对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未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整体的竞争,适应资源共享、联动传播的过程。
三、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
以互联网、移动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改变着受众的参与方式,新媒体与写作制作化趋势也日趋明显,新闻写作变成了文本间性的切换,多文本间性的“造结”等写作(制作)方式。总体来说,传统模式的知识传授和课堂讲授,内容往往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固步自封式的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新兴媒介环境。在讲授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新闻写作课程突出的重点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对于其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须要强化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需要教师的自我丰富和学生的自我探索相结合,在迅速变化的媒介体系中占据先机。
写作理论要回应现实的形势与问题,阐释因边界变动而带来的写作内涵扩张的问题,于是打破边界从而实现“跨界写作”效果,需要新闻写作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模块重构。《新闻写作》课程亟需新的视角和新的内容的融入,体现在应该从基础写作、传统媒体写作、新媒体写作的整合角度进行切入,一是加强基本训练,传统新闻消息、通讯写作仍然是教学的主线和基础;二是报道方式上加强组合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教学应用;三是新媒体写作,包括网络新闻专题写作、新闻博客与博客新闻写作、其他类型新媒体写作等,理解超链接写作等新方式的特殊性和技巧。
那么,建立在媒介融合要求的基础上,在新闻写作教学内容上,须要引进新的经验、新视角、新方法,进而有指导性的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深刻理解新闻写作的嬗变,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使其通变其文,因时而生。
四、加强教学实践:多方面创新平台
一步加强创新实践平台的打造,应该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传媒实验室主客两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2014年4月,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具体实践中已有“优秀编辑记者任学生导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等,这些信息充分表明打破壁垒,形成融通,强化专业素养与媒体素养是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部校共建、媒体和高校共建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教学实践须要打破新闻写作原有的范式,如共建过程中,海外媒体记者、资深记者等业界精英,将不同领域、不同视域,以授课、讲座等不同方式融入高校新闻写作的课堂,媒体精英将新鲜内容和实践经验传授学生,可以弥补纯粹理论讲授的不足与缺失,丰富新闻写作课堂与实践的联动,为学生带来新思路新视野。
(二)建构传媒实验室
无论是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的改造,还是以专项资金建构传媒实验室,都将成为未来新闻学专业院校的主流发展趋势。建构传媒实验室,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多媒体新闻的制作编辑和发布。全国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在汕头大学的长江新闻学院成立,融合媒体运用文字、视频、声音等要素,目标打造中国“密苏里”,利用数码平台兼容了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手段进行传播,成为高校新闻实践教学的范例之一;如今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与美国思科公司、中央电视台节目组合作,建立了“思科网真演播室”,已经融入最先进的“网真系统”。建立一个全新、丰富的双向互动式新闻网络平台是数字时代变革的要求,这一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在新闻写作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新闻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媒体资料、资源的累积与创新,对于新闻写作课程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