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2015-06-08高扬,付丽,冉玲苓等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科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在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在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高扬(1980-),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纳米光子学。
基金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改革研究(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近年来,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在众多语言中所占有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首选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教和学的效果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总的来说,C语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而是过多的强调语言、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往往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培养和考核。
1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结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丰富的经验,或者通过恰当的推理得出对问题的解释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
C语言程序设计可划分为“主函数main和C语言的基本输入输出”“数据类型和表达式”“基本程序设计”(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7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按教学内容层次顺序进行,重点突出,难易结合,循序渐进。
2 建立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2.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案例应当由浅入深,以精、准、易为标准选择案例。在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找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题目,现场编写源程序上机运行,向学生演示,使学生对这一层次所要获得的编程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C语言编程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实践出真知,大量地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现场编程并且当场演示运行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兴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在编程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小Bug,当程序的运行结果与学生的预想和期待不一样的时候,更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找到正确结果的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教师要详细讲解教材上的例子,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法,理解教材上的例子,从而独立解决一般类型的题目。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在教材课后习题或者是参考书中选择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讲解,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得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令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一般或稍有难度的题目。
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提供基本的思路,令学生独立思考过后可以组成讨论小组,共同讨论,增加编程兴趣。
在课堂上实际编程演示,并运行结果。一方面教师要现场展现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编程习惯,同时也给学生演示了教师在编程时的思维过程,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教材、习题、参考书上的实例,也可以选择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中物理等。
2.2 注重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有报导称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给出过这样一个与学习效率有关的资料,材料表明听讲是学习内容存留率最低的,依次升高的有阅读、试听、演示、讨论、实践。可见,实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C语言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上机实践和实验课程的合理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C语言上机实践的课时都很少,例如:理论课程60学时,而上机实践只有12学时,6次上机实践课,前两次同学们刚刚摸索出一些C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语法结构,培养出一定的兴趣,很快上机课就结束了,上机课结束的时候,同学们只是能够编写一些基本题目,还没有真正地与应用结合在一起。而有一些C语言课上的比较好的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能达到1:1,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实践课的重要性,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注重对学生进行程序分析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完成。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现场演示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师生互动,可以采用启发、答疑、讨论、小组等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教材、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角色中的比重。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音像设备、多媒体设备,利用校园网建立起能够使师生随时随地双向互动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登录平台能够立即寻找有效的案例或者帮助。还可以把老师的实验教学过程的经典例子和学生的实验操过程中编写的优秀案做成音像多媒体课件,通过积累逐渐形成一个大型的有层次的案例库放到平台上,作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辅导资料。这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限制自主自助甚至是随时随地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因为问题的积累产生畏难情绪,解放了对学生的束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还可以在平台上和老师进行讨论,老师可以定期回复同学们的留言,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
4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C语言课程和其他的理论课程有所不同,不能凭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C语言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实践,应该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对这门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核,摒弃一张试卷与一次考试的学生评价模式。
考试形式可以为开卷,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从机械的记忆语法知识转向更多地关注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考试可以分为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方便调节评分标准。最终成绩评定方式可以为:平时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30%,机考成绩占50%,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比例,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抓住学习的侧重点,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教师教授C语言的授课目的所在。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设计教学的内容层次,善于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方法、思想和能力的结合,侧重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