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6-08任秀英
摘要: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其中贯彻自主学习策略,重视自主学习资源,坚定自主学习意志,辅之自主学习评价等方面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教育培养中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任秀英(1970-),女,黑龙江富锦人,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20730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等院校,近几年来,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人数逐渐增加,但以多年从事预科俄语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状态——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造成长期以来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作为新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关键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为预科生升入本科阶段的后续学习乃至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牢固的基础。因此,客观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对我省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大学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1981年,霍勒克发表了其代表作《自主性和外语教学》。在书中,他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霍勒克将自主性定义为一种能力,一种能力的培养正如一种习惯的养成。我省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不当,是各种因素长期以来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教育观念的偏颇
大学民族预科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减轻了,可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也显著增多,但是学生往往沿袭了初高中阶段“老师教我来背”“老师讲我来记”的学习模式,面对突然多出的大量空闲时间不知所措,往往将其挥霍在休闲娱乐当中,在考试前再手忙脚乱地突击完成考试任务。教师大多数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完事大吉,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课余时间如何利用似乎都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只停留在教材、教参、教案“三位一体”式的讲课要求,并据此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判。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教育观念偏颇的一个体现,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
大学民族预科的学生来自省内各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较大。一是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意识差,加之预科阶段是到本科阶段的过渡,学生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更缺少就业的压力,因此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二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之间的差异,在学习动机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这与文科涉猎广博庞杂相关;在学习策略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则是因为理科的许多科目都较为抽象,逻辑性较为严密,对基础知识的连续性要求较高,如果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自主教育就会收效甚微,也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学生为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而采取的行为,包括计划、选择适当的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就是学生根据事先制定的评价方法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做出奖赏和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根据以上自主学习的观点,考虑现行的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并结合大学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情境,将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通过现场或课后的网上答疑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外语演讲比赛、词汇大赛、外语角、外语电影欣赏等形式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和成果展示的环境,逐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贯彻自主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具体做法:一是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特别是在外语学习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习惯、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任务。二是形成学习小组氛围和环境,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借鉴,不断积累,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三)重视自主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自主教育过程中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如何充分利用自主学习资源,实际上是信息能力的一种体现,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各种工具书、图书资料、电脑等。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既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也能锻炼学生识别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交流,或者利用教育网站定时上传一些教学资源,将传统不便携带的纸质资源转化成ppt课件等,还要指导学生从众多的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自主学习的内容有效利用。
(四)坚定自主学习意志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就会使学生自主教育的热情受到阻碍。因此,坚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志,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志,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从意识和观念上确立自主。二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个人需要、学习动机、语言潜力、学习策略等,帮助学习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三是给学生成功感的体验,同时辅之自主学习评价,可建立学习文档,用于收集反映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情况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与评价;也可建立学习契约,规定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数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意志。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民族预科阶段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而更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顺利地过渡到大学本科。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的完全实现,须要以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为主要手段,以教学观念的扭转为最终目标,培养出知识扎实、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