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效果
2015-06-08刘要先
刘要先
(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附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极高,患有肝癌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在身体消瘦、食欲减退、肝区疼痛及局部肿块等症状,患者常见的症状还有乏力、腹胀、发热、腹泻等,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水肿、皮肤或黏膜出血、呕血及便血等症状。同时肝癌的发生还会影响周围组织发生病变,产生微小病灶[1]。肝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担。本文将研究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20~69岁,平均年龄在(41.2±2.3)岁。以上患者经螺旋CT动脉、门脉双期扫描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或者经超声为或CT引下穿刺活检确诊肝细胞癌患者。
1.2 研究方法:首先用仪器进行全肝扫描,在肘部的正中静脉处注入优维显300对比剂,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100 mL,按照5 mL/s的速度注入,20 s后,叮嘱患者屏住呼吸,使用肝螺旋CT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准直12 mm,床进入扫描内的速度为10 mm(pitch=1∶1),60 s后,按上述方式再进行一次扫描。使用人工手推进对比剂约8 mL左右,按照3帧/秒的方式采集DSA图像来获取肝动脉造影。使用TACE治疗方法对靶血管超选择性插管治疗。对于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必须通过TACE进行治疗[2]。
1.3 观察指标:以由肝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一种发现的病例和两种方法均可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诊疗方法诊断情况:10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经螺旋CT、血管造影发现病灶周围微小病灶,这些微小病灶经螺旋CT扫描动脉期的特征为主灶周围斑点状强化灶,门静脉期的特征为密度低,血管造影有明显肿瘤染色的特点[3]。其中由螺旋CT诊断出的患者14例,由血管造影诊断出的患者10例,由螺旋CT和血管造影均可诊断出的患者18例。见表1。
表1 不同诊疗方法诊断结果
2.2 不同主灶直径中存在病灶周围微小病灶情况:根据观察发现,主灶直径>3 cm的56例患者中有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的患者28例,主灶直径≤3 cm的44例患者中有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的患者14例,见表2。
表2 不同主灶直径中存在病灶周围微小病灶结果[n(%)]
3 讨 论
在临床中,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普遍的存在,螺旋CT动脉期扫描有利于鉴别富血供病灶的血供特征[4],门静脉期扫描能协助诊断,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鉴别,防止误诊。对于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治疗,如果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那么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在外科切除手术中一般在手术中定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术前定位和术中定位。对于术前定位我们通常采取B超、CT/MR、DSA等方法,主要的目的是了解肿瘤所在的位置,观测病灶边缘与肝内大血管、肝表面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组织的距离,对病灶的空间位置有一定的掌握。在手术过程中主要依靠目测、触摸和术中B超定位的方式确定病灶的位置。其中术中B超的作用是可以找出在手术开始前没有发现的病灶,因此,术中的B超检查是手术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通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隐藏在肝实质内的微小病灶伴由于肝硬变程度较重,从而导致在手术中医师很难用手触摸就能明显感觉到病灶,因此容易被忽视。在手术上,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非常困难,在临床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会采取以下方法,在手术前用B超、CT定位参照的依据是大血管主,分清楚肿瘤与门静脉分支及肝静脉的位置上的关系,从而确定肿瘤所在的具体位置,准确测量肿瘤与肝表面的距离,保证手术切除病灶的准确性。针对我们在手术前通过使用B超、CT等发现的微小病灶,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用手无法触及的微小病灶,这时我们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在手术中用B超对病灶所在的肝区进行仔细扫描,发现病变位置后用针穿刺固定病灶位置,作为病灶中心的标志物,切除肿瘤。由于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在肝癌TACE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据相关文献报道,发现TACE后复发的位置大多数在原发灶的周围[5]。因此我们通过螺旋CT和血管造影观察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研究其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效果,CT的优点是能反映肝局灶性病变的数目、大小、部位等情况,但是也存在一定缺点,如有些病变灶在CT扫描图上没有特征性。在治疗过程中,在使用螺旋CT检查方面,我们会发现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的CT影像学的表现效果与小肝癌者在一定程度上很像,有的表现为门静脉期的低密度改变,而这种病变在血管造影中几乎没有显示。为能清晰地显示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在肝动脉DSA造影时,在导管插管时要特别的注意,除了以上的情况,我们还发现在使用对比剂时采取小剂量长时间的注射方式在显示主灶周围的微小病灶的方面更明显,主要原因是小剂量注射有利于减少主灶内对比剂形成大量聚积,如果发生主灶内有大量对比剂聚积,DSA机则会启动X线的自动补偿功能进行强曝光,对微小病灶的显示造成一定的影响[6]。相反,长时间的注射能显著的提高对比剂进入主灶周围的微小病灶的机会,这种现象是虹吸作用原理,如果短时间的注射对比剂,那么由于大量的对比剂进入主灶,进入微小病灶的对比剂过少,出现主灶周围的部分微小病灶得到是对比剂太少而不能发生显影[7]。血管造影相比较更有优势,它更简便安全,是一种新型影像学技术。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戚跃勇,邹利光,王细文,等.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6,28(12):1571-1572.
[2] 刘丹.肝局灶性病变120例超声造影检查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0.
[3] 吴学元,马巍.肿瘤血管靶向治疗[J].国外肿瘤学杂志,2008,12(8):590-593.
[4] Irie T.Realtime digital magnification of the fluoroscopic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mages: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to show dose reduction during segment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Vasc Interv Radiol,2011,15(2):165-168.
[5] 叶胜龙,秦叔逵,吴孟超,等.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45(2):83-92.
[6] Eurvilaichit C.Outcome of transcatheteroily chemoembolization inpatients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0,51(55):20-24.
[7] 肿瘤介入治疗[A].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