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平等

2015-06-08

月读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谡李贽施舍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第五十六章

兑:孔洞,穴窍。

堵塞欲望之窍,关闭钻营之门;挫去锋芒,解脱纷扰;蕴藏光彩,混同尘俗。这就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圣贤之人与世间寻常人在表现上没有差别,即使是圣贤,也不应该光彩四射、令人仰视。因此他提出上述观点,指出圣贤之人如果能放低自己,做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那么人我之别、地位之别、知识之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世界就会实现“玄同”。老子所追求的这种境界,带有人人平等的意味。

每个人不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少、学问深浅、年龄大小,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那些自视甚高,自以为高人一等之人,首先在道德素质上就已经输人一等,何论其他。人与人之间应该收敛锋芒,以平和、平静、平等的心态交往、相处。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的处世之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

不担心少,而担心分配得不均衡;不担心生活贫苦,而担心社会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等级、贵贱、长幼,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也被称为差序社会,但这并不代表儒家就不讨论、不重视平等问题。这句话集中反映了儒家关于平等的基本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谈论平等时,立足点是以民本为基础的,即反对因贫富悬殊导致百姓不安、社会不宁。事实上,不论是讲等级还是谈平等,在儒家看来,这些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为了使百姓安乐。因此,不能将这句话简单理解为平均主义。

今天,我们需要赋予这句话新的内涵。例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发展的成果不能全民共享,促进平等,反而造成贫富悬殊,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不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比“寡”还令人“不安”!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平等的重要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儒家对平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德性上的平等,孟子最早阐述了这一问题。《孟子》一书中反复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尧舜与人同耳”。就是说,即使是圣人如尧舜,他们与普通人在天性、本性上都没有不同;或者说,普通人也具有“仁义礼智”四端,经过砥砺磨练,都能够在德性上与圣人达于一致,具有像尧舜一样的道德高度。

孟子强调内修、“尽心”、“养性”、“养浩然之气”,通过“内圣”达致“外王”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正是由于德性平等的存在,普通人经过坚持不懈的道德锤炼,也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对于在纷纷扰扰的万事万物中时常迷失心灵的现代人来说,不恰是一剂清醒药吗?这句话强调了人在道德上的平等性。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嗟来之食:嗟,文言叹词。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廉明的人不会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外出逃荒乞讨。一位名叫黔敖的财主,舍粮熬粥,施舍给过路的饥民。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见黔敖施舍粥饭,都对他千恩万谢,黔敖也有些飘飘然起来。这时又走来一名饿汉,黔敖便得意地对那人叫道:“喂,过来吃吧!”不成想,那饿汉对锅里的粥饭看都不看一眼,扬起脸对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的施舍,才饿到这般地步的!”说完坚决不吃黔敖的粥饭,最终饿死在街头。

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是社会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嗟来之食”的故事表明,施惠者与受惠者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为追求平等,有时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格平等的重要性。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

奖励时要平等对待,惩罚时也要一视同仁。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攻打北魏,任命爱将马谡镇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北魏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蜀军必败。并告诫马谡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以免被敌军包围。但马谡擅作主张改变驻地,拒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蜀军大败。诸葛亮虽与马谡私交深厚,且爱惜马谡的才能,但为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最终挥泪将马谡斩首,同时奖赏了劝谏有功的王平。

组织机构中的奖惩机制,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应因人的贵贱、亲疏而有所差异。在平等的前提下运用正、负激励手段,才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帮助实现工作目标、维护管理体系。这句话阐明了奖惩机制的关键在于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六祖坛经·行由品》

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经中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平等理念论述最多的要属佛家,佛家对平等的定义也十分广泛,核心就是“众生平等”。众生既包括有感情的生命体,如人与动物;也包括植物、微生物乃至山川海岳等没有情识的物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的积极成分也应为当今社会所汲取。“众生平等”的理念可以推演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既强调人与人没有等级尊卑之分,要平等相待;也强调国家与国家不论富强还是贫弱,都应和平相处、平等对话;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掠夺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平等的

观念。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重视中原民族,而轻视周边的少数民族,只有我对他们一视同仁。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旨在总结历代政治经验,供北宋统治者借鉴。书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与大臣们讨论施政得失时,总结出五条成功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推行“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的创新与突破,开创了民族平等的先声。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注入了活力,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民族平等,作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既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立国原则,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总依据,更是我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保障。唐太宗这句话用来阐释民族平等的重

要性。

夫妇,人之始也。

——明·李贽《夫妇论》

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的开始。

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思想界也出现了巨大变革。以“异端”形象出现的李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各方面提出了与传统儒学“三纲五常”迥异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男女平等的主张。这句话即强调了夫妻关系乃人伦关系的初始,他甚至说“夫妇正,然后万事无不出于正”。

李贽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受其老师王襞(bì)的影响,王襞曾说:“人心自善,本之天性,而甚灵且巧者也。此灵此巧,岂独丈夫为然,妇人女子亦同有是理也。”李贽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付诸实践,他认为女性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身体力行教授女学生。今天看来,李贽的这些观点和行为具有很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意义。这句话常用来体现男女间的平等地位。

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

—— 明末清初·唐甄《潜书·大命》

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平等的,平等了万物就各得其所,一旦出现不平等,有人富裕,就会有人贫穷;有人快乐,就会有人忧伤。

明末清初,统治者极力钳制思想,这时出现了一批反抗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家,唐甄就是杰出的代表。《潜书》历时三十年而成,汇集了唐甄言学、言治各项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倡导社会平等,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

这句话集中反映了唐甄的经济主张。唐甄一方面提出富民立国,只有人民生活丰裕,国家才可能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强调贫富之间要达到平衡,富人所得实际上是穷人所失,如果厚薄不均、乐忧不等,这样的状态难以维系持久,必将导致动乱。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治理社会、发展民生,仍有着极大的借鉴。

猜你喜欢

马谡李贽施舍
李贽的自由
嗟来之食
漫话李贽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The Circus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
奉献与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