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牧斋净稿》看朱熹人生道路的选择

2015-06-07宾,汲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同安人生道路故园

马 宾,汲 军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从《牧斋净稿》看朱熹人生道路的选择

马 宾,汲 军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朱熹一生为官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著述、课徒。他放弃出仕为官、归乡退隐治学这一人生道路的选择,实际上在首次出仕时就已作出。但是作出这个选择并不容易。朱熹在《牧斋净稿》感怀抒志的诗歌中,借用对故园的思念和赞美,将选择人生道路时痛苦纠结的情感,诗意地释放了出来。

《牧斋净稿》; 进退出处; 人生道路; 选择

朱熹一生,任地方官5任计7年又1个月,在朝仅40天,前后辞官却达50多次,其辞官归隐之决心可见一斑。朱熹首次辞官是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一月,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月秩满后,在同安任上久候代者不至,便罢官归乡。同安任上的为官经历,是朱熹做出辞官归隐决定的重要原因。创作于这一时期、又是由朱子亲手编订的《牧斋净稿》总计111篇155首诗歌中,属于送别、唱和、与友同游和寄题这些应酬之作,赴同安任前有8篇12首,同安任上3篇5首,其余全是他的内心情感的抒发、真实情绪的记录。朱熹青年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较少,我们可以通过《牧斋净稿》走进年轻朱熹的精神世界,探索他弃官归隐的心路历程。

《牧斋净稿》为朱熹亲手编订,收录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诗作,是朱熹的第一部诗集,编入《朱文公文集》卷一*《朱子全书》之第20-25册为《朱文公集》,本文所涉及朱熹诗作和政论文皆出自《朱文公文集》。参见: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足见朱熹本人对《牧斋净稿》的重视。过去对于《牧斋净稿》的研究重视不够,且成果偏向于其宗教思想方面,多数研究把它作为朱熹早年出入佛老思想的印证。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传》[1]、韩国刘承相先生的《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2]、荆常宝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略论朱熹排佛》[3]、王利民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朱熹诗文研究》[4]和《从<牧斋净稿>看朱熹的道教信仰》[5]。笔者在《朱熹<牧斋净稿>述评》[6]分析过朱熹诗作中的道家色彩。但是,这些研究显然未能穷尽《牧斋净稿》的内涵和价值。

在对朱熹早年经历和诗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同安任上,朱熹的诗和文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文章显示,朱熹在主簿任上于公务是恪尽职守,全力于政事,没有丝毫懈怠的;而他的诗歌却表达了对仕宦的厌倦和对故园的思念。

(一)事与文

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七月,朱熹到达同安,任县主簿兼主县学。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离任,朱熹尽忠职守、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在同安任上做出突出的政绩,并得到安抚使方滋的欣赏举荐。

这一时期,朱熹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文,内容都与他的政事官职相关。通过表1,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朱熹的政迹及相关政论文有一直观了解。

表1 同安任朱熹政事与政论文一览表

(二)情与诗

对于朱熹来说,诗可言志,更可抒情。朱熹政治理想抱负志向主要在他的政论文中表达了,他的私人的内心情感则在诗歌中宣泄。《牧斋净稿》就是青年朱熹的情感表达宣泄的途径与窗口。

《牧斋净稿》从《过武夷作》这首诗开始分为两部分,之前的是赴同安任前所作,有诗49篇67首,之后的为同安任上所作,有诗62篇88首。同安任上的诗歌是我们探寻朱熹归隐原因的重要依据。通览同安任上的诗歌,我们可以读到,朱熹的情感除了厌倦仕宦生涯、向往归隐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思乡,其思乡的情绪通过一个重要意象“故园”来表达。 《牧斋净稿》中提到故园(故国、故宇、故山、故里)的诗有18首(见表2):

表2 朱熹有故园意象的诗作

此外,《八月十七日夜》诗中 “遥知竹林夜,共赏碧云空”中的“竹林”,据郭齐考证就是“故园”[7](P75)。《忆斋中》(之一)虽然没有明着写出故乡故园,但弥漫着浓重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也都是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加上这两首,提到故园的诗歌约占23%。

与此相对,这一时期朱熹明确表达其厌倦仕宦渴望归隐之情的诗歌有10首(见表3):

表3 朱熹厌倦仕宦的诗作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督役城楼》《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晚望》都是朱熹公务在身时对仕宦的不满与厌倦之情的直接表达。

从这些诗作创作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个别作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我们可以认为,乍离家乡、初入仕宦的朱熹,在这一年比较脆弱,特别容易感伤感怀。而到绍兴二十四年(1154),朱熹则已经习惯了官场的运作状态,也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因此难得思乡,而到了绍兴二十五年(1155),眼看任期将满,归乡有望,于是思乡之情再起。

其实,除了这些直接表达思乡和倦游的诗作之外,《牧斋净稿》中几乎全部的诗作,都有这种不慕名利、渴望超凡脱尘、向往身心自由的情绪流露。仕宦的苦痛厌倦、对佛老清净出尘的境界的向往,共同凝聚成弥漫于整个同安任上诗歌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抑郁之感。在这种孤独抑郁中,朱熹对于故园的强烈思念,故园意象的反复出现,颇为引人注目。

一般而言,当人们提起“故园”时,它的内涵无非是这几项:故园中的亲人、故园的师友、故园的山水、故园的生活方式。当朱熹客居同安时,他的故园崇安有些什么使他眷恋难舍呢?

从山水看,同安与崇安五夫一带同属武夷山脉,气候、植被、景物大同小异,这种熟悉感,只是偶尔牵动朱熹的思乡之情,如《夜雨二首》(之二)中的“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开”和《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中的“感兹怀故山,何日税征鞅”。

如果说朱熹的故园意象,不是思念亲人、不是挂念师友、不是怀恋山水,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使他念念不忘的,也就只有在故园的生活:潜心于研读著述,放心于佛老焚修。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举之后,很快就抛开举业,可以自由地研读他感兴趣的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表4来一览朱熹当年读书的状况:

表4 朱熹牧斋研读范围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朱熹读书范围之广泛。除儒家经典外,朱熹对于佛教和道教的兴趣也非常浓厚。虽然后来在李侗的影响之下,朱熹逃禅归儒,但无疑,那段可以自由读书,潜心向学、走访师友以开阔胸襟、沉醉山水以陶冶性情的生活,在朱熹的思想中,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也应该就是故园意象的内在核心。

朱熹中举之后,生活拮据的状况并没有立即好转。绍兴二十一年(1151)三月从临安回来之后,他克服困难创建牧斋,开始苦读。《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七《牧斋记》:“余为是斋而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驰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书,以诵读于兹也。”[9](P3699)这年十月为生计奔波于邵武建阳之间没有任何结果。此后一直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春,朱熹耽读佛老,建焚修室,仿道士步虚焚修,得周敦颐《太极通书》而读之,并作《曾子固年谱》。这段时间,朱熹的诗中佛老之气鲜明,意境空阔疏朗,情绪则恬淡自适。即使是为谋生辗转奔波途中所作《邵武道中》和《奉酬丘子野表兄饮酒之句》及思念友人之作如《秋夕怀子厚二首》《病中呈诸友》《月夜述怀》等,也看不到孤独压抑。可以推测这段时期,必是朱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摆脱场屋举业的束缚,可以尽情地沉浸在书海之中探寻是他兴趣所在,除了六经百氏,还可以访名僧、寻古刹,参禅修道,生活的拮据和与好友的分离,不曾给他太多的困扰,这种生活状态才能使他从诗歌中释放出热情与希望。

绍兴二十三年(1153),在一路遍访儒师名家如李侗、林之奇、刘藻等人后,朱熹于七月间到达同安,任县主簿兼主县学。朱熹圆满完成主县学之职:整顿县学,颁布《谕学者》《谕诸生》《论诸职事》等文书,试补县学弟子员,定策试之法;邀请儒家大师为县学教职并亲自讲授《论语》;往福州公干之际,见安抚使方滋,为县学募得官书985卷,整理县学原有藏书得227卷,建经史阁;扩大县学规模,建四斋,后建经史阁、教思堂等;考定释典仪并整顿礼制。可是其余的政举则遭遇挫折:朱熹看到现有版税之弊端,欲清查版籍田税,欲行经界,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到惠安县向县丞郑昭叔求教,并向上级递交申述状,可是因种种纠葛,此利国利民之事未行;他的好友世交傅自得卷入赵令衿案被罢官流放,秦桧一党把持朝政、弄权祸国的残酷政治现实,对于朱熹有深刻影响;在县学的管理中因使用赡学钱而与泉州学教授不合。凡此种种,都是朱熹在同安任上痛苦压抑的来源。

朱熹在吏事上的苦痛,往往通过沉湎于书籍典章而缓解,如《释典斋居》有记:

《秋怀》中的“端居生远兴,散漫委书帙”[7](P72),也明白地表达了典籍给予他的心灵慰藉。

早年斋居读书修道生活的快乐,为官时致力于学术教育的成就,老师胡宪请祠俸而归乡著述教学的榜样,让厌倦了官场黑暗残酷现实的年轻朱熹摆脱了出处的纠结痛苦,找到理想的乐园,找到人生的目标,奠定了此后的人生道路模式。

朱熹同安任上的仕宦经历、情感体验和思考,对他任满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奠定了基础和方向,且看他同安归来之后的人生经历。

据《朱文公文集》卷十九、二十二和二十三统计,朱熹共上辞免有47篇、自劾求免官归田状5篇、乞追回官职状6篇、求罢黜状2篇。

朱熹第一次为官是绍兴二十七年(1157),同安任满后罢官离任,淳熙六年(1179)再三推辞而不得不出知江西南康军是朱熹第二次为官。这期间22年,丁母忧3年,以“体弱多病”“见患足疾”“微贱、无才无能”,甚至奉叔母丧等为由推辞诏命21次。同安任后,朱熹出任地方官4次:淳熙六年(1179)三月到淳熙八年(1181)闰三月知南康军2年、淳熙八年十二月到淳熙九年(1182)九月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9个月、绍熙元年(1190)四月到绍熙二年(1191)四月知漳州2年、绍熙五年(1194)五月到八月知潭州3个月。绍熙五年(1194)授焕章阁侍讲待制,九月初、九月十四日三上辞免状,十月二日入国门,十日屡辞不允后拜命受职,进讲大学,闰十月二十六日辞职归乡,在朝为帝师45日。此后朱熹再未出任实职。

这5次任职,朱熹都是一边认真履行职司,一边上书请求去官请祠(见表5)。

表5 朱熹历年辞官统计表

从朱熹一生的出处经历,可见他对于为官任职并不热衷,他对自己的期许和定位并不在仕途,而是放在理学的典籍整理、理论建设和教书育人上,或者说在野做一个学者和教师,这才是朱熹一生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和使命所在。朱熹这种深深的读书课徒的情结,从同安任上慢慢产生,并在其之后的人生中得到坚定实行。

结语

通过《牧斋净稿》的解读,我们可以去捕捉朱熹思考的思想轨迹。早年牧斋潜心修读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武夷三先生、李侗等师执辈乡居著述授徒的生活模式的榜样;逃禅归儒后对儒学的痴迷;同安任上并不愉快的仕宦亲历……凡此种种,共同促使朱熹确定了他的人生道路:肩负起承继道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成为理学的传承者。我们研究同安时期的《牧斋净稿》,从朱熹的感怀抒志的诗作中,可以体会到他在人生道路选择时的痛苦纠结,通过对故园的思念和赞美,朱熹用他的诗歌艺术地释放出了这一复杂情感。

[1] 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荆常宝.略论朱熹排佛[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 王利民.朱熹诗文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利民.从《牧斋净稿》看朱熹的道教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2,(4):3-10.

[6] 马宾.朱熹《牧斋净稿》述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4):12-15.

[7] 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

[8]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朱熹.朱子全书·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邱忠善]

A Study of ZHU Xi’s Choice of Life on the Basis of His Mu Zhai Jing Gao

MA Bin, JI 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ZHU Xi didn’t hold office for very long. He spent most of his time writing and teaching. His choice to give up office for retiring to pursue his own studies in the country was actually made when he took up an official post for the first time, although it was difficult for him to make the choice. Thus, ZHU Xi, in his Mu Zhai Jing Gao, a poetry anthology of emotions and ambitions, with his longing and praise for hometown, conveyed, in a poetic way, his suffering and self-contradiction in his life choice.

Mu Zhai Jing Gao; taking an official post and retiring; way of life; choice

2015-04-1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WX48)

马宾(1966-),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朱熹文学研究。E-mail:642838758@qq.com

B244.7

A

1004-2237(2015)04-0037-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08

猜你喜欢

同安人生道路故园
嫦娥的思念
遥怜故园菊花开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快活三里
李轶贤
快活三里
同安的山
超级玛丽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