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改研究★

2015-06-07谢丽娜

山西建筑 2015年31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构色彩

谢丽娜 徐 开

(1.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2.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 常州 213002)

·建筑业管理与政策研究·

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改研究★

谢丽娜1,2徐 开1,2

(1.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2.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 常州 213002)

分析了“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从现行“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特点与各阶段课题的选型两方面阐述了教改的进程,并研究了教改的成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改革,课程,空间建构

1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基础,承担了重要的任务,需要帮助对于建筑设计毫无基础的大一学生建立起基本的价值观与设计的能力。2014年暑期我们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全国建筑设计教学研习班,学习如何以空间建构为基础进行大一的建筑设计教学。以此为契机,回校后徐开老师和我承担了大一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任务,我们寄望通过空间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构架与教学效果。事实上建筑学系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索与前进。我们并没有可以参考的传统与既往的教学实践。因此“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从模仿中开始起步,期间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学习与实践,所有参与过“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老师都为此付出努力。到今天为止,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与特色。

2 教改的进程和探索

2.1 现行“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特点

现行“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组织框架见图1。

传统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主要有以下模式:1)重视基础技能训练型。以基本表现技能的训练为主,主要包括“绘制线条图”“建筑识图与制图”“字体练习”“渲染技法”等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部分学校还在这种模式中加入了“形态构成”的训练内容。2)重视设计思维训练型。主要是将表现技法结合设计同步训练,由侧重手工技巧转向侧重建筑思维训练[1]。

现行“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是:1)以“空间建构”为核心,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专题模块式研究。我们以香港中文大学提出的“建筑设计初步”的建构实验为原型,拟出自己的“空间建构”设计任务书,以帮助学生在大一时期理解“空间建构”这一基本概念。2)以“模型教学”为主要方法,全面设置于各个教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以“图示训练”为辅助手段,从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空间构成,同时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图示表达能力。4)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工具,从而帮助学生更便捷的建立起空间的概念。

2.2 各阶段课题的选型

在现行的初步课程里我们将训练课题分为“建筑设计初步”(一)和“建筑设计初步”(二)两大部分,其中“建筑设计初步”(一)主要包括“基础训练”和“空间建构”两部分,“基础训练”包括仿宋字、徒手画线、建筑钢笔画和色彩训练;“空间建构”包括体块空间练习和板片空间练习;“建筑设计初步”(二)包括“空间建构”“功能应对”和“环境应对”这三部分,其中“空间建构”包括遮蔽物设计;“功能应对”包括居所设计;“环境应对”包括先例分析和小建筑设计。各作业的知识要点和时长详见表1。

表1 现行初步课的教学模块

“基础训练”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训练模块,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仿宋字、徒手画线和建筑钢笔画贯穿整个学期,为之后的建筑设计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部分以色彩训练为重点,其中包括A色彩基础和B色彩采集与重构两部分。通过练习A色彩基础,我们可以理解水彩这种传统工具的特性,同时进一步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例如: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和彩度对比等等。B色彩采集与重构的作业要求是采集一组配置协调的色彩系列(风景、蝴蝶、花卉等自然色彩记录或者绘画、照片),细致分析、归纳各色组成比例(包括不同色相、彩度、明度),并列出百分比表,依据这些色彩列的比例,做一具有色彩列性格的色彩构成。其目的是通过色彩采集练习,掌握色彩分析方法,训练色彩构成能力。

“空间建构”是横跨“建筑设计初步”(一)和(二)两学期的重点训练部分,以学习与了解现代建筑空间的概念为教学目的,同时通过抽象元素——体块的操作,练习如何塑造建筑空间,体会空间与感知之间的联系,同时熟悉模型的制作方法、图纸的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档的排版等技术手段。“空间建构”共分为三大部分:A体块练习、B板片练习、C建造训练——遮蔽物设计。

A体块练习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用一个泡沫体块(12 cm×10 cm×8 cm),通过可能的操作:平移、切削、穿插、组合、位移、咬合、错动等手法,塑造出一基本空间,这一空间原型要能够放置在一张A5大小的底板上;第二阶段是通过第一阶段建立的空间原型,来塑造一复杂建筑空间,目的是来研究当代建筑的空间特性,比如:包含、穿插、连接、主次、嵌套、透明等,以及最大可能的去感受模型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阶段是将前三步按照指定的排版要求,排成图纸,并进行打印,在规定时间展示在教学楼的走廊。

B板片练习分成四阶段:第一阶段是用一张A5(148 mm×210 mm)的白色硬卡纸,通过可能的操作:切割、折叠、插接、并置、围合、切分、卷起等手法,塑造出一基本空间,这一空间原型要能够放置在一张A5大小的底板上;第二阶段是通过板片的组织来塑造一个6 m×9 m×15 m的建筑空间,要求空间的主要楼板(≥60%)能够使正常人通行;第三阶段是在第二步制作的空间基础上,加上垂直交通(楼梯或者坡道),使得使用者可以顺利到达空间的各个主要楼板。同时研究使用者在行进流线上连续的空间变化,包括视线、空间大小与形状、光影等;第四阶段是将前三步成果组织成图纸,并进行整个年级的集中展示与评点。

C建造训练——遮蔽物设计与建造。作业要求是两人一组,利用瓦楞纸板,建造一栋瓦楞纸板遮蔽物或称作纸板“建筑”,该遮蔽物要求结构牢固、造型优美,内部能够容纳一个人席地的“坐”与“卧”,并且能够进出自如(见图2)。主要使用材料为瓦楞纸板,连接方式可以采用金属节点或者白乳胶胶结,但不可以采用胶带纸作为主要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清漆作为表面的防水材料。引导学生对如下方面进行关注:1)材料性能方面(材料的视觉与触觉效果、物理性能、加工方法、表皮肌理);2)结构构造方面(结构稳定性、构造功能性、节点表现性);3)建筑物理方面(防雨、防潮、通风、自然光照)。通过设计与建造,学生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及理性认识,理解建筑的物理特性。同时学生通过在自己建造的建筑空间中进行活动体验,初步把握建筑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物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也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充分利用材料的受力特点,通过草图、草模、讨论与试验设计出受力合理、结构形式简洁,并且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的作品。

居所设计的作业要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自己所住宿舍进行测量并且绘制成平、剖面图(A3图幅,1∶100,徒手铅笔绘制,需包括家具),然后在指定的两间公寓中选定一间,作为设计的对象,自己设定将来居住的人群(某种职业或者某种性格等),合理规划与布置居所内部的各项设施与空间。具体要求:1)需布置床、桌椅、书架等家具,满足拟居住人的衣食起居、工作等需求。卫生间需设大便器、洗脸池和淋浴设施。2)考虑人体尺度和行为模式对空间的影响。运用门窗、地面、顶棚、阳台等建筑语汇,通过运用分隔、高差、肌理等手法来限定空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流线,以此形成各功能区域之间的限定或渗透。

小建筑设计分成A先例分析和B小建筑设计——城市公共厕所设计两部分。A先例分析是通过模型与图示的方法来分析与研究建筑如何响应环境、空间与结构、光影变化、材料与构造等相应的内容。B城市公共厕所设计的作业要求是在指定地块(用地面积约358 m2)内设计一公共厕所,要求面积在120 m2以内,合理安排男女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管理室、储藏室等功能要求。在教学进度上我们借鉴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分别从场地应对、空间塑造和材料与构造三部分对比研究先例分析和公厕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建筑设计初步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与表达,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教改的成效和特点

1)摆脱不合时宜的教学环节,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2)以空 间建构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更适宜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衔接。3)更合理的教学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单独辅导和群体展示相结合;邀请校外的设计师一起参与评图;将学生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展示,吸引非本专业甚至普通民众进行参观和投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4)本课程教学组的教师积极参加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科学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围绕空间建构专题开展各项教学研究工作,分阶段地提出研究方向和成果,本教学组于2014年11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建筑设计初步空间建构教学改革”。

4 结语

建筑启蒙教育的方式和设计“入门”的途径不尽相同,课程之间教学过渡、衔接更无须采取任何统一的模式[2]。我们以“空间建构”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大一的建筑设计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此次教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初步理解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建筑设计教学创新的舞台。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正是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改革的初衷,以求在今后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

[1] 夏正伟,常 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5):42-43.

[2] 陈静勇.建筑构成基础——引导设计启蒙的教学探讨[J].建筑学报,2000(6):39-44.

Teaching reform ofArchitectureDesignPrincipiumin the guidance of space construction★

Xie Lina1,2Xu Kai1,2

(1.SchoolofCivilEngineering,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zhou213002,China;2.ChangzhouConstructionEngineeringStructureandMaterialPerformanceResearchKeyLaboratory,Changzhou213002,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aching reform background ofArchitecturalDesignPreliminary, from the teaching reform features of currentArchitecturalDesignPreliminaryand course selec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two aspects elaborated the reform process, and researched the teaching reform effect, mad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adapt to modern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architectural design preliminary,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space construction

2015-08-26★: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3-4403-14-008)

谢丽娜(1983- ),女,讲师; 徐 开(1979- ),男,讲师

1009-6825(2015)31-0225-02

G642.0

A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构色彩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构游戏玩不够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