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15-06-07薛文碧杨茂盛
薛文碧,杨茂盛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生态文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薛文碧1,2,杨茂盛1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步伐迅速,但是生态文明被忽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薄弱,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等8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陕西省2001—2013年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3个板块权重较大,占总权重近50%,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完善是拉动陕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等4个方面则延缓了陕西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可推广至全国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熵值法
0 引 言
中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很多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标,空气、水、土壤等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洁净的空气、安全的饮水、适宜的气候、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薄弱,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也使得传统城镇化的质量低下,难以为继。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十八大报告中有15处提到生态文明,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另外,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明显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年,在中央经济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如何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怎样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来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采取哪些措施建设生态文明,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史上级别最高的一种文明类型,是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相处、统筹发展的文明理念。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主张建设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1]。生态文明追求生态平等,包括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遵循各种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以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推动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的城镇化道路[3]。
生态文明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应不足的现象。新型城镇化作为传统城镇化的转型,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中,摒弃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取城镇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将城镇化转型发展与清洁增长、生态改善纳入同一框架。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那么,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必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4];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尽可能减少生态损害,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2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很多学者从其内涵出发,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安晓亮(2013)建立了经济发展系统、资源与环保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等3类2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孙长青(2013)建立了城镇水平、经济发展、集约协调、民生改善、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8项分类指标[6];王素娟等(2014)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新型城镇化要求为目标层,即社会进步,转型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并建立了包含10个指标的具体操作层[7];牛晓春等(2013)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6大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8];戚晓旭(2014)等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了包括社会进步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制度建设指数等5个方面的复合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9];吕丹(2014)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基本服务均等化指数等5个方面[10]。
从这些指标体系来看,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随着学者们的研究不断完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的很多指标体系并没有体现出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要求;另外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其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有些数据很难得到,使得评价指标体系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基于对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认识,遵循科学性、完备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分析法建立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法即将指标体系的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组成部分或不同侧面(评价子系统),并逐步细分,形成各级子系统及功能模块,直到每一部分和侧面都可以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和实现。分析法通过对评价对象系统进行科学分析而生成指标体系,集中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特征属性,而且具有代表性[11]。采用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进行系统分析,尽可能选取全面、必要、稳定、可行的指标,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等8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
该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其中,反映生态文明的一级指标有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生态损害等方面;反映新型城镇化内涵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城乡一体、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等方面。
2.1 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水平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二级指标包括经济规模、经济发展速度、非农产业比重以及经济水平。
2.2 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压力极大。为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尽可能节约资源。这里从资源可用量、资源代价和资源综合利用几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节约的状况。其中资源可用量用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人均林地资源几个指标来反映;资源代价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 水耗来反映,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则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3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从生态环境吸收建设和生态环境主动保护2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保护的状况。其中生态环境吸收建设反映了人类通过提高环境吸收能力来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植树造林面积2个二级指标;而生态主动保护体现了人类在城镇化过程中主动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对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程度,以及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所做的努力。
2.4 生态损害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日常生活等对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损害。比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垃圾,还有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都会对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污染和损害。这里从工业生态损害、生活生态损害、农业生态损害等3个方面评价生态损害情况。生态文明要求尽可能要减少生态损害,所以这些指标都是逆指标。
2.5 集约高效
集约的本意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辞海)。传统城镇化粗放型、外延式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甚至是耕地资源被占用,使得新一轮城镇化用地矛盾突出,城镇化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进行纠正,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文中采用地均就业人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地均科技经费投入来衡量土地的集约使用状况。
2.6 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不是只发展城镇的城镇化,是城乡统一发展、城市和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镇化。应尽可能减少城乡差异,使城乡居民享有相差不大的生活水准。这里用城乡收入差异、城乡消费差异、城乡贫困差异以及城乡教育差异作为衡量城乡一体发展状况的二级指标。
2.7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文中从城市交通、教育、医疗、通讯、供水、供暖、垃圾处理等方面来衡量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
2.8 社会和谐
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采用离婚对数来衡量家庭和谐的情况,用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刑事案件发生率反映社会和谐的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3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评价方法
对于新型城镇化评价这种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来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确定指标综合以及指标赋权的方法。指标综合大多数采用加法模型,但是指标赋权的方法很多,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是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赋权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属于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避免了主观性,但是主成份分析法的命名清晰度较低,而因子分析法则有可能失效。根据指标数量和样本容量,采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评价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改进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负值,可以进行坐标系平移。即
K为平移的幅度。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可以证明,ej∈[0,1].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gi=1-ej.
当gi越大时,指标越重要。
5)定义权数aj
6)计算综合评价值vi
vi为第i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4 实证分析
按照前文所建立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对陕西省2001—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02—2014 年),部分数据来源于《陕西年鉴》(2002—2013 年),个别年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指标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2—2013 年)。
4.1 八维度熵权重比较
八维度熵权重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各维度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作用差异明显。其中,功能完善维度权重最大,达到27.2%,生态损害权重次之,为18.3%,再次为生态保护板块,12.5%.此3个板块对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社会和谐和集约高效2个维度对综合熵值评价的贡献较低,权重均不超过6.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体现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3个板块权重和为42.8%,接近总权重的一半,这也充分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图1 八维度熵权重图Fig.1 Entropy of eight dimensions
4.2 具体指标权重
考察指标的权重大小可以发现影响熵值综合评价的具体领域。提取指标权重前20名,并归纳所属维度。经济发展4个指标全部在前20名之列;体现生态文明的3个板块中,有8个指标;城市功能板块,有6个指标;城乡一体板块、集约高效板块各1个指标;由此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评价中,经济发展板块最为重要,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它也为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损害,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也必须不断加强。具体指标权重见表2.
4.3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绘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熵值综合评分时序变动曲线如图2所示。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4.4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项评价
8个板块随年份变动如图3所示。
图2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动趋势Fig.2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3
1)2001—2013年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城市功能、集约高效等几个方面呈不断上升趋势,逐年变好。尤其是城市功能,上升幅度非常快,平均每年增长1%,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增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项指标不断增长。例如,城市交通方面,万人公交车辆数2001年为5.23辆,2013年为16辆,增加幅度超过3倍;城市教育方面,万人大学生数从2001年的87人增加到2013年286人,也超过3倍;城市通讯,2001年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为8.13部,2013年为93.3部,增加逾10倍;城市燃气,2001年燃气普及率为53.7%,2013年则为93.75%,其他指标亦不断增长,说明由于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4项指标也在逐年上升,以人均GDP为例,2001年为5 511元,2013年提高到42 692元,平均每年增长51.9%.资源节约板块,单位GDP能耗2001年为1.08 t标准煤,2013年下降到0.787 t标准煤;同期单位GDP水耗则由370.5 t下降到55.6 t,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比例由20.5%上升到63.52%,这使得资源节约指数不断上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2001—2013年,地均就业人数由每平方千米86.7人上升到100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则由每平方千米41.33亿元增加到774.26亿元,地均科研经费由每平方千米1.28亿元,逐年增加到2013年每平方千米16.65亿元,集约高效指数也在不断上升。
表2 具体指标权重前20名
图3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分项评价Fig.3 Evaluation of eight dimension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2)生态损害、社会和谐方面有所下降。生态损害方面,由于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气、废水不断增多,例如,200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86亿t,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 858亿m3,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2 858万t,2013年这些数字分别为5.57亿t,16 279.46亿m3,7 491万t.生活损害方面,2001年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62亿t,2013年为9.72亿t;2001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65.1万t,2013年则增长到437.3万t.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也不断增加,2001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31.05万t,1.04万t,2013年则为241.73万t和1.3万t,这都导致了生态损害指数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离婚数和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增加,2001年离婚数为34 387万对,刑事案件发案率为万分之20,2013年分别为63 292万对和万分之30,导致社会和谐指数不断下降。
3)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板块有所反复。生态保护指数反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的变动。其中,清洁能源比例在2001—2004年逐年上升,2005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06—2008年又逐年上升,2009—2013则呈现小幅震荡,如图4所示。植树造林面积也是有所波动,2001—2003年逐年上升,2004—2006出现逐年下降,2007—2010年又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3基本保持在300万ha左右,有一些小幅波动,如图5所示。城乡一体指数变动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反复变化,如图6所示。
图4 陕西省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变动状况Fig.4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used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3
图5 陕西省植树造林面积变动状况Fig.5 Reforestation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3
图6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动状况Fig.6 Income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3
综上所述,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变化趋势在各个板块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持续提升,不断增强。
5 结 论
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面临着非常复杂和严峻的局面。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人类健康乃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现阶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在分析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生态损害、集约高效、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社会和谐为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的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以陕西省2001—2013 年数据为基础,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分别进行总体和分项评价。
2)研究结果表明,体现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3个板块权重较大,接近总权重的一半,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必须在城镇化进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另外,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变化总体变化呈不断增强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完善是拉动陕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等4个方面是延缓陕西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方面。
3)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他们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是宜居的城镇,绿色的城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城镇。要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就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使城镇化和生态化成为一体,转变为循环、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过程中环保优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减少工业污染;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污染;进行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减少生活污染。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以及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的吸收建设,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创建更加美好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才能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这不仅适用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适用于全国其他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文中提出的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References
[1] 陈 军.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实现形式和长效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4(8):41-47.
CHEN Jun.Realization form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2014(8):41-47.
[2]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SHEN Qing-ji.Study of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Urban Planning Forum,2013(1):29-36.
[3]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J].理论月刊,2013(4):166.
WANG Su-zhai.The content,objectives and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J].Theoretical Monthly,2013(4):166.
[4] 朱莉欣,郭维彬,汪方军.适应低碳经济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121-123.
ZHU Li-xin,GUO Wei-bin,WANG Fang-jun.Regional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low-carbon economy[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32(1):121-123.
[5] 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7):24.
AN Xiao-liang,Anwaer Maimaitiming.A study on new 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Xinjiang[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7):24.
[6] 孙长青.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SUN Chang-qing.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nder economic perspective[J].Henan Social Sciences,2013(11):56-58.
[7] 王素娟,吴殿廷,赵 林,等.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4(3):22.
WANG Su-juan,WU Dian-ting,ZHAO Lin,et al.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J].Urban Studies,2014(3):22.
[8]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 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3):355-363.
NIU Xiao-chun,DU Zhong-chao,LI Tong-sheng.Evalu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based on new urbanization:a case of 10 provincial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J].Arid Land Geography,2013(3):355-363.
[9]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QI Xiao-xu,YANG Ya-wei,YANG Zhi-you.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2014(2):51-54.
[10] 吕 丹,叶 萌,王 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78.
LV Dan,YE Meng,WANG Qiong.Overview and re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J].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2014(9):72-78.
[11] 李远远,云 俊.多属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4):306-309.
LI Yuan-yuan,YUN Jun.Synthetic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09(4):306-309.
[12]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GUO Xian-guang.Improved entropy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evaluation[J].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8(12):98-102.
[13] 曹玲玲,陈香.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以江苏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4(10):40-42.
CAO Ling-ling,CHEN Xiang.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level in developed regions based on Improved entropy method: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Commercial Times,2014(10):40-42.
[14] 曾志伟,汤放华,易 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15.
ZENG Zhi-wei,TANG Fang-hua,YI Chun,et al.Evaluation on the new degree of new urbanization:a case of urban group surround Changsha-Zhuzhou-Xiangtan[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2(3):11-15.
[15]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1 324-1 329.
WANG Fu-xi,MAO Ai-hua,LI He-long et al.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11):1 324-1 329.
[16] 崔木花.城市群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5(4):61-64.
CUI Mu-hua.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J].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15(4):61-64.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E Wen-bi1,2,YANG Mao-sheng1
(1.SchoolofManagement,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Rapid pace of urbanization ignor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phenomenon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weak supply capacit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outstanding,s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On the base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s and relationship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 scientific new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tegr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es eight first grade index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nsive and high efficiency,resource conservation,ecological protection,ecological damage,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city func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and 48 second grade indexes.We then evaluat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2001—2013 annual data,using improved entropy method.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the weight of three respect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which repres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large,which account for the total weight of nearly 50%.This also improve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into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improve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level;secondly,the trend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is increasing,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city function are main factors of improving new urbanization level of Shaanxi province;thirdly,ecological protection,ecological damage,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re four aspects which delay the level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Shaanxi.It is proved that the index system i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new urbanization;evaluation system;improved entropy method
2015-04-15 责任编辑:杨忠民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3YJA790150);陕西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4HQ10)
薛文碧(1977-),女,陕西蓝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 E-mail:xuewenbi@chd.edu.cn
10.13800/j.cnki.xakjdxxb.2015.0418
1672-9315(2015)04-0511-08
F 29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