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贴外敷辅助治疗急性乳腺炎30例临床观察
2015-06-06刘静
刘静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乳腺贴外敷辅助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乳腺贴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乳腺贴外敷辅助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药乳腺贴;外敷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63-02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女性产褥期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乳腺肿胀、疼痛。处于哺乳期女性由于哺喂不当,导致乳汁淤积于乳腺组织,诱发局部炎性反应,病情严重者可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生率最高峰在产后一个月内,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妇女,对乳汁淤滞较为严重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出现局部脓肿,严重阻碍产妇哺乳,并间接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及产妇生活质量,对产妇的心理、生理均具有一定干扰。临床单独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笔者采用自制中药制剂联合西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急性乳腺炎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7±1.5)岁;病程2~12周,平均病程(3±0.5)周;其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3例;轻度乳腺炎22例,中度乳腺炎8例;发病原因:乳腺挤压10例,乳头破损10例,其他原因10例;产后3~6周发病者20例,产后1月以上发病者10例;乳腺疼痛17例,发热3例,畏寒5例,乏力5例;中医辨证分型:乳汁淤积型20例,肝胃郁热型10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1.5)岁;病程3~13周,平均病程(4±0.5)周;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5例;轻度乳腺炎24例,中度乳腺炎6例;发病原因:乳腺挤压11例,乳头破损11例,其他原因8例;产后3~6周发病者18例,产后1月以上发病者12例;乳腺疼痛15例,发热5例,畏寒4例,乏力6例;中医辨证分型:乳汁淤积型21例,肝胃郁热型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发病原因、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入选所有患者均为20~38周岁哺乳期女性,未经正规治疗,意识清楚,具有认知能力。患者自觉乳腺疼痛、发热等,乳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及脉率加快等,患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乳头发生皲裂,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乳腺彩超检查可探及液性暗区。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严重损害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凝血系统疾患者,孕妇或对上述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根据青霉素或先锋皮试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制剂,如:青霉素50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每天2次。或头孢他啶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天2次。清洁乳腺皮肤,局部热敷,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嘱患者禁止哺乳,忌辛辣、油腻、生冷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制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发酵粉1g,通草8g,大黄20g,瓜蒌仁10g,小麦面粉100g,金银花10g,混合粉碎成细粉,加醋、蜂蜜、麻油调和搅拌成膏状,摊在牛皮纸上,制成膏药,放在阴凉通风处或冷藏,用时加热融化外敷于乳腺皮肤上,7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皮肤红肿热痛缓解,体温正常,乳腺肿块消散,排乳正常,血常规正常;好转:全身症状消失,无按压触摸痛,体温基本正常,皮肤红肿症状消退,肿块缩小,排乳基本通畅,血常规明显改善;无效:全身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出现化脓者,体温升高,血常规未改善。
1.6统计学分析上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01217197*
对照组3032077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给药后出现皮疹1例,恶心不适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恶心不适1例,两组症状均较为轻微,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两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病属于“乳痈”范畴,多因为细菌感染及乳汁淤积引起。淤积的乳汁是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致病菌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的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好发于初产妇。急性乳腺炎发病多在产后2~4周,部分患者亦可在产后6个月至1年发生;乳腺是分泌乳汁的重要組织,哺乳期患者因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哺乳时婴儿的姿势不正确或哺乳习惯不良等,容易造成患者感染,如不及时控制感染,极易导致乳腺化脓性炎症出现,导致产妇患侧乳腺局部皮肤发生红、肿、热、痛、硬结,易造成乳头皲裂或乳头周围破损,继而寒战、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2]。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肿块增大,触及波动感,腋下淋巴结可肿大,患者十分痛苦,不能正常给婴儿哺乳,对哺乳和婴儿的发育有较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疗还极易恶化发展为脓肿,在形成脓肿后还必须停止哺乳、清洗乳头,排空乳汁,局部冷、热敷,行手术排脓,急性乳腺炎严重影响乳腺正常生理功能及患者身心健康。若未经治疗,继续发展可使乳腺大导管受累,出现脓性乳汁或导致乳瘘。促进乳腺局部肿块消失是治疗的关键。通常临床治疗急性乳腺炎病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一种为抗菌药物治疗,一种为中药治疗。在治疗上西医常予以抗生素治疗,传统西医抗生素的治疗药效往往无法达到病灶,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多因肝气郁结、外邪内侵,肝脾不和导致乳汁淤积不出,气血失调,脉络瘀阻,腐而成痈,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散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消肿。本次研究采用中药外敷联合抗生素治疗,大黄性寒味苦,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作用;瓜蒌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凉散风热;通草可通乳;发酵粉的作用是产生热量,使药物融化促进吸收,醋溶解药物、有消毒保鲜作用,用蜂蜜、麻油调和存放时易于保存,敷贴时也保护皮肤,防止药物刺激引起过敏。哺乳后要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用温水擦洗乳头,防止乳头受损。中药联合抗生素能有效抑制葡萄球菌的繁殖,阻断病原菌糖代谢,外敷于肿物位置,药力直接、作用持久,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大大减少产妇产后乳腺胀痛。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乳腺贴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有效,取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无明显副作用。能保障母婴的健康,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红肿症状,促进肿块缩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2-367.
[2]邱美江,彭裕升,孙荃荟.急性乳腺炎郁乳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2):20-24.
(收稿日期: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