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2015-06-06马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产业链资源

□文/马强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

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文/马强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

[提要]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和农业产品供给的增加,我国农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农业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精准地选择目标市场,农业产业链中的所有成员都要进行重新定位。国内政府、企业和农民都针对上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近年来一部分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的产品附加值和比较效益。但是,现有的模式改进已经到达瓶颈期,本文立足我国实际,从中国本土环境要素出发,对农业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农业企业经营发展模式。

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农业工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工作,针对农业方面的制度性变革持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已经持续推进,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地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状况已经得到一定改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无序竞争等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本文试图用商业模式理论对农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选择,产业链定位和市场定位,分销渠道,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等要素进行分析,以其探索出适合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二、相关定义解释

商业模式的理论概念最早出自于IT经济中,后来这一模型被逐步地引入到对普通企业的分析过程中。从现阶段来说,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这个理论体系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构成,现有商业模式模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只能对某种类型的企业具有指导意义,还缺乏对全体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有效的企业运营行为。

国内外专家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OSTER-WALDER提出了九要素模型,具体包括:核心能力、资源配置、价值主张、分销渠道、目标顾客、伙伴关系、客户关系、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九要素。OSTERWALDER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应该如何确定目标顾客群,以及为这一特定群体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2、如何获取为了创造或生产这一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源;3、如何将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如何通过顾客搜集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4、如何确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及收益。九要素模型对于企业的核心战略有清晰的描述。本文以九要素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企业进行分析。

三、农业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组合,本文对农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核心资源的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一)以双汇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控制型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控制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具体是指以农业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或者围绕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往往有自身的目标客户,品牌主张,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散的农业资源,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比较盛行。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合基地,基地联合农户,公司企业直接面对分散农户,进行分工协作。

双汇从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包装商业等各环节对产业链进行纵向整合,始终将重点放在屠宰业和肉制品加工业这两大主业上,先做大主业,再做相关上下游产业。养殖环节、饲料环节是采用产业链外包的模式,养殖环节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主,与各个村镇的养猪专业户签订合同,按照一定标准统一收猪。

这种模式让双汇有效的盘活了养殖业市场现有的资产,激活了低效的农民养殖环节,双汇通过自建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通过屠宰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增值,通过销售环节掌控了市场,从而掌控了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基础资源,农民和土地价值到价格的有效转化。这种模式,分别在核心能力,资源配置,分销渠道,目标市场等方面相对于之前的肉制品企业进行了创新。能够实现生猪的规模化和低成本运营。

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以产业链中进行有效和公平的利益分配。从上游环节来看,养殖户的生产率偏低,而且多以散户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组织,所以缺乏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环节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当猪肉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当猪肉市场稳定下来甚至下滑的时候,利益分配的矛盾就会被激化,瘦肉精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上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合规定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质量。最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受损。不少企业也针对这个进行的优化。比如白家食品公司,伊赛牛肉,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原材料的供给由公司进行监管,农户以人力土地投入经营,和公司以合资的模式进行经营,但是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如果市场下行,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公司势必会以牺牲农户的利益来保障自身利益,上游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则上游的生产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二)专业细分市场+农户的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专业农业市场以追求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满足流通的需求为目的。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交易市场,浙江舟山额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西赣州的脐橙批发市场,黑龙江的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重庆的生猪交易市场,云南昆明的花卉批发市场等等。农业专业市场是有形的市场,即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交易的场所。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市场改革的深化,农业市场细分势必成为一种趋势。专业市场带动模式指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围绕当地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问题是主要适用于粮食,小额农副产品销售等买方市场比较明显和水果、花卉、水产等季节性,时效性较强,受市场约束较大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属于包产到户,起码在现阶段,农业资源的组织还处于无序化状态,这种专业市场模式随着农业经济的自由发展很容易演变成同质化竞争,由于农业资源还处于分散化状态,而且往往是基于政府指导,农业市场的建立是基于政绩工程,这种同质化竞争有可能会一直重复下去。

四、建议

通过上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可见,虽然近几年农业经营的蓬勃发展,不断从纵深方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农业资源配置和微观农业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逐步放开农业核心资源的政策性监管,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放开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交易逐步扩大,原来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是,由于目前农业资源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发展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节省交易费用,其实质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农业商品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小农经济演变成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释放农业基础资源,我国只有农业人力资源是相对自由流动到工业中,其他资源受政府而非市场控制,整体产业资源配置相对低效。

(二)推动农业金融发展,政府向民资、外资放开农业相关金融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资金资源高度集中于重工业发展,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农村几乎没有资金积累,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发展成了固化的工农差别。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持续市场化,资源自由流动,更会偏向于回报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农业收益较低,会导致资金、土地、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持续流出。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进行,农业为追求更高的发展,势必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省级,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在现今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极为狭窄,单个农户只能从农信社获得小额艾宽,农业产业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是约束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放松国内农业企业的金融资本准入门槛,是进一步发展农业企业的条件之一。

(三)打破农业资源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状态,推动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其规模和实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和农民的实际收益。我国农业企业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控制比较严重,体现出整体农业资源分散、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重复竞争的状态。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从而不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而且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较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而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低,绝大多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因而难以与国外产品多元化,智能化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竞争。

(四)鼓励农业企业进入全球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业资源配置。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我国农业市场需求不会激增到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市场状况,另外,除了农业运营资源的配置问题外,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内部管理距离国外先进的农业企业也有一定差距,另外,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能否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农业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分工,形成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农业发展可以采用的途径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媛媛.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复旦大学,2009.

[2]郑宗腾.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2006.

F27

A

本文为河南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借鉴的配套论文(编号:2014312)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产业链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