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剖析

2015-06-06王常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产性河北河北省

王常健,张 为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0)

河北省位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环绕首都北京、毗邻天津,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更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河北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与京津实现产业一体化。根据西方国家经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工业的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河北是一个经济和工业大省,要想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京津产业的深度对接,真正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更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特点

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H·Greenfield对服务业的分类当中,他描述其是指用来为最终商品和服务生产活动服务的非原材料式的投入。在后期的研究中,Browning和Singelmann指出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济等行业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再后来又把会计、银行、广告、中介机构、市场研究与咨询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也纳入其中。在我国,通常把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统称为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河北省的特点和数据搜集的局限性,本文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仓储、交通运输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信息传输和软件业,金融业,商务和租赁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环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等7类。

总体来看,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陈述,但其内涵是相近的,除具有一般服务业的特征外,还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性。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其次,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生产进行的中间服务,并非最终服务,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过程集聚了大量的人力和知识资本,具有资源消耗低、产业附加值高、大量吸收就业人口和持续改善民生等优势,成为现代产业重要的竞争力源泉。

二、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生产性服务业,现如今已成为其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中地位日益显著。从国际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达到“两个70%”,即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以上。在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也已成为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北京、上海。由于各种原因,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初步形成了以唐山港、秦皇岛港和黄骅为龙头的三大物流通道,建成了农产品、钢铁、铁矿石、煤炭四个大宗商品物流交易平台,以及32个正在加快建设的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同时电子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服等新型业态也在加快发展,存在很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河北较强的经济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人均GDP在1000到3000美元之间时,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当前世界经济早已进入了“服务型经济”阶段。2001年河北省人均GDP达101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为39984元(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1190),折合6533.7美元,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河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力相当薄弱,同时也说明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西方国家经验,第二产业每1元增加值就需要多于1元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规模上看,2014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20.2亿,这表明河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15020亿元以上,而河北2014年的服务业总额仅为10953.52,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那就更少了。一方面说明该省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没有给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还是一种制约状态。同时也说明强有力的制造业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大的市场容量。

(三)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长,但总投资规模较低且增速较慢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模式,也是影响各行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研究发现,2008年至今,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稳增长,从2008年的8866.56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6147.2万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较高,从2008年的1399.54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833.6万美元。但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却在摇摆中缓慢增长,从2008年的15.78%到2014年的18.49%。这表明河北省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在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逐步改善。

但是,通过与东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机构的比较,河北生产性服务业的总投资规模比较低,特别是比北京、天津低6-10个百分点。这样的投资规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然会拖后腿。尽管最近一些年河北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总额在加大,但是在投资比例中依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依然需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其投资比例不但要紧随北京、天津,甚至要超过它们,来弥补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有力的支撑者。

(四)河北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吸引外资较少,比重小,同时其投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河北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在不断增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也在增长,但是其所占比重不但较低,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动(见表1)。2013年河北省吸收直接投资为64.47亿美元,其中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4.345亿美元,占总比为6.74%。而山东2012年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26.9794亿美元,占总比已高达21.84%,江苏投资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45.99亿美元,也已达12.86%。

计算机服务、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既代表着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生产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并对产业转型升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这几项占比并不是很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这种软实力的储备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但可喜的是,在2013年这几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0829亿美元,占投资生产性服务业FDI总额的47.94%(见表2)。

河北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在劳动密集的传统行业,如仓储、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所占FDI较高,达50.5%。而计算机服务、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却较低,仅为7.7%。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比重更低,仅为1.5%。这也说明政府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表1 2008-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吸收直接投资占全部直接投资的比重

表2 2008-2014年上述指四项新兴服务业FDI占生产性服务业总FDI的比重

(五)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能力逐渐减弱

自2008-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在不断增加,这是大的经济趋势,其中一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教育业的吸纳能力最强,吸纳了193.14万人。其他行业相对较弱,在促进就业方面没有发挥充足的力量。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其所占总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却是在下降,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是在提升,而是在减弱。从2008年的36.47%下降到了2013年的34.26%。虽然数据下降的不是很多,但在“服务业经济时代”,特别是代表未来生产力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即使是不下降也已经代表在减弱了,更别说现在是一种减弱的趋势。

(六)河北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

在国际上来看,服务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前服务业已经全球化,相比之下,河北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科研、教育、通讯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的附属机构,并未完全进入市场,竞争机制缺乏,这直接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专业人士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经济将要实现转型升级,这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增长速度的换挡,而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河北省肩负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使命。在未来5年内,河北一定要切实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彭晓静.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障碍及突围路径:制度构建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2]迟福林.2020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J].科学发展,2015(4).

[3]孙锦,申兵,曹秀丽.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4(8).

[4]高淑娴.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5]孙锦,王宏斐,李小波.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才智,2013(33).

[6]古晨,徐珊珊.“十二五”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23).

[7]王静.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5).

猜你喜欢

生产性河北河北省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孙婷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