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氏研修”:浪漫而精确的行走

2015-06-05王铁青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研修班级课程

王铁青

我一直在想,莫国夫特级教师工作室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我们充满向往,使我们满怀信念。重新翻阅、盘点这两年的研修历程,我发现,无论是我,还是工作室的其他学员,我们的向往,我们的信念,其实就来自于两年的研修学习所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

有一位来自于越城区群贤小学的老师,叫梁春萍,在工作室的一次教改项目专题研修活动中,我和她一起做了教改项目的汇报交流,时间不多,每个人20分钟,她带着讲稿,为我们串读着汇报。那一次活动,莫国夫老师给予她很多改进方案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也特别提到了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行动研究者”,要有自己的专业自信——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传奇。只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她再一次站在了全体工作室学员的面前,为我们脱稿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一个班级的课堂改革之路”教改报告。作为那次活动的主持,我至今还能回忆起那一刻的画面:她站着,神情投入,语调铿锵有力,底气十足。而她的这个教改报告也在那一年浙江省的新课程培训中,作为大会材料做了重点推介。

当然,这样的改变还发生在我们很多工作室成员的身上。如果非要追溯我们这些改变的原因,我想,除了整个研修团队的热情、主动、开放的研修氛围,我们的导师——莫国夫老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工作室成立开始下发研修课程计划,我们的研修课程正是在莫老师的精心构筑下,向纵深有序地推进,朝向愈发明亮的方向。

比如,这一次活动我们参加了全国班级读书会,那么下一次活动中我们将安排关于这一次活动的反馈、思辨和交流。再比如,作为两年研修的重点课程——教改项目的实践和推进,前前后后就安排了四五轮阶梯式的活动:从最初的选题,到教改方案的制定和诊断,到教改项目的中期成果交流,到结题报告的撰写,再到优秀教改项目的聆听解读……习作课程、课堂研修模块等亦是如此。我想,我们的改变、我们的成长正是依托于这样一种有梯度的研修规划才得以实现。

就我个人而言,工作室的每一次课程学习总能带给我很多全新的思考,而由此产生的很多想法和文字也总能有幸得以发表,《顶碗少年》《巨人的花园》《童年的发现》等诸多课例发表,跟进研究的“说明文教学” “整体感知” “读写结合”等专题文章也在《小学教学》等杂志刊发。特别是“儿童阅读推广”这个研修课程的学习实践给我带来非常大的收获:我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和班级发起了“班际合力下的阅读活动课程构建”,其中有很多创新的课程想法和活动,比如“绘本创作”课程,“故事吧”“阳光影院”等视听化创新阅读模式,“读书达人评选”配套激励机制,得到了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的肯定和支持。作为绍兴市“书香讲师团”的一员,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课程实践过程和思考也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肯定和褒扬。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我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其中很多思考、很多实践,很大程度上都与研修带给我的成长密不可分。

可喜的是,当我在今天这个“节点”重新盘点研修带给我和全体学员“过程变化”的同时,我竟还发现,莫老师规划的研修课程和他对研训目标、方向的定位到现在仍在持续地“发酵”——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学员。在这个年轻的研修团队中,已有不少老师在后续的“专业发展”中获得了省市一级的赛课一等奖,评上了省市教坛新秀或学科带头人,亦有不少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自去年有幸加入“绍兴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继续追随莫国夫老师学习。在莫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开始了“古诗‘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了“‘传记读写课程的思考和摸索”……

“研修,面向自我的圆融”,这是莫老师极力倡导和追寻的研修境界。在这样一种看似浪漫却不乏精确朝向的研修行走中,我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变……

(本栏责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研修班级课程
班级“无课日”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