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观照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2015-06-05王媛媛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王媛媛

【摘要】本文的多视角观主要论及师生间的观照、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观照、读者和作者的观照。多角度的观照远不止于此,但从上述的观照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迪。

【关键词】高中语文;观照例谈;目标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是常看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类的文章的,艾布拉姆斯教授就有四要素的提法——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如果以作品为中心,向社会、作者、读者三方发散,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然,社会、作者、读者与作品的交流常常是双向的。下面笔者就以《看蒙娜丽莎看》来例证高中语文教学多视角观照吧。

一、我看学生,学生看我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看学生,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是享乐的一代,指望他们主动地去求学,还不如我们自己去找好答案,找出重点来让他们深入地记忆模仿。以这样的观点去看学生,结果学生是省事了,他们就等着教师去剖析,你讲了,他们也就懂了,你讲到的,他们会了,你没讲到的,或者讲到的但变化了,他们就一头雾水了。为了让所讲的部分,保证一点儿分数也扣不到,教师不得不强迫自己:“我讲的一定要百分之一百的正确,不然的话,一失全失——全班都等着我的标准答案呢!”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每遇到问题一定要去教参找答案,教参上找不的,第一反应是打开手机网搜一下,看了一家不敢肯定的,再搜几家,有时同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或相反的答案,常去请同行去帮忙定位,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

学生看我每次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是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百度”,上课时学生经常拿出手机来上网找。有的不知不觉地就被手机上的特别画面钩去了注意力,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班主任就反对学生带手机到班级,不让学生带这些工具上课堂,教师就要做出榜样,这就逼着教师和学生多做一些课前的功夫,但真的在课上出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是要认真地去思考、去推断。

最近笔者在上《看蒙娜丽莎看》这篇课文时,学生看到课题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什么意思啊?按我们的语言习惯应是“看蒙娜丽莎”或者是“蒙娜丽莎看我们”,熊秉明写的“看蒙娜丽莎看”这样的用法是不是一种修辞手法?如在过去,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将答案全盘托出的。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是充满依赖的学生,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学生只有让他们去自己思索答案,他们才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他们才会有一种体验,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主人的感觉。学生在阅读中、在思索中、在讨论中发现《看蒙娜丽莎看》两个“看”形成了无穷的循环,观赏者看蒙娜丽莎,蒙娜丽莎也在看观赏者。进一步地探究,有的学生说这幅画不单只包含肖像画,还包含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爱慕与想象,画中的少妇神秘地勾起嘴角,也勾起世人结于他有了众说纷纭的猜想……文章中像这样的句式还有很多:如“她诱惑你的诱惑”“她的注视要诱导出你的注视” “他在这可怕的眼光中一点一点塑造这眼光的可怕”,有的同学由此提出了个人的语言习惯问题——是不是作者熊秉明对这类的句式有一种特别的爱,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寻找论证,发现还真的如此,有的学生说,熊秉明在临“老”之前,就写过这种句式的诗。

二、我看作品,作品看我

笔者初次看《看蒙娜丽莎看》心里是有点抗拒的,文章看是好看,只是太深奥,看了全文勉强知道,题目中的前一个“看”是我们读者也是熊秉明先生的动作,后一个“看”是蒙娜丽莎的动作。如果我来写这一篇文章就只能写出“我”的“看”法,而蒙娜丽莎的看法我是不会去写的——因为蒙娜丽莎的看法我怎么知道——岂不是闹玄乎。然而再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她眼角射过来的光,比我们这些欣赏者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何以为证?——蒙娜丽莎有少女的诱惑和少妇的诱惑,“如果那眼光里有秘密可寻,那就正是我们的彷徨、惶悚、紧张、狼狈。”文章写到这里,按常人的思维此文写到这里已经是大功告成了,而作者熊秉明写到这里,他还有思考,常人是用眼睛来看的,他是用“心”去解读的,他不仅分析“诱惑”,而且要分析这两个“看”之后的“蛊惑”,独特的艺术、另类的解读、意味深长的结尾,我仿佛看到两个名人:一个是达·芬奇,他创造了名画《蒙娜丽莎》;一个是熊秉明,他创造了名著《看蒙娜丽莎看》。名画名著相得益彰。

我看作品,由不解到敬佩,作品看我,它知我心,解我疑,释我怀,更提升我们审美的情趣。

三、我看作者,作者看我

看完了作品,忍不住猜想起作者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白发、长须、一个很睿智的老人?要不他的文章写得没这么深沉。是一个帅小伙子?要不,他哪有那么多的激情“春意”?还有可能就是作者看过达芬奇的真迹,蒙娜丽莎真的有一种颠覆的能量,然而去看过这幅画的很多,有这一份艺术赏鉴的功力和缘分的人却没有几人了吧?

看蒙娜丽莎没有多少黄金的装饰,看熊秉明先生的文字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但那一份心灵的震撼却是永恒的。作者看我,他也知道我们对这微笑的顾盼是永远达不到的极限。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如《看蒙娜丽莎看》的蒙娜丽莎,我们在看她,她也在看我们,我们在看画家,画家也在看我们,我们在读《看蒙娜丽莎看》,作品《看蒙娜丽莎看》又何尝不是在解读我们的内心情结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更多的观照,我们师生的观照、师生对文本的观照等等,在多重的观照中,我们有时不必纠结于纷扰。如手表走时,大的认时,中的认分,小到读秒。盯住一个目标,认准一个方向,“稳坐中军帐,可捉飞来将”。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