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叙事诗教法初探
2015-06-05何娟
何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叙事诗的教法本就值得探究。无论是从技术的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赏析,教学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叙事诗,掌握叙事诗的特点,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所以,从教法上看,也应该坚持在叙事性、情感性和艺术性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关键词】高中语文;叙事诗;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审美旨趣如何变化,对于叙事诗的价值评估和审美分析总是要在叙事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这三重维度上展开。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叙事诗,比如乐府双璧之《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叙事诗的教法就值得探究。无论是从技术的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赏析,教学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叙事诗,掌握叙事诗的特点,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所以,从教法上看,也应该坚持在叙事性、情感性和艺术性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把握诗歌的叙事性,领会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把握诗歌的叙事性,领会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赏析诗歌之艺术美的第一要义。古代诗人直面现实人生,把民生疾苦融入自己的诗歌艺术中,以审美意识表达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思考,这是叙事诗歌在创作上体现的艺术精神和主题追求。所以,叙事并不只是记叙。从《诗经》形成的“直接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这一“赋”的写作方式,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总结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作旨趣,中国古代叙事诗就把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当作了基本态度和美学原则,这才有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的创作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欲见之者易谕”“欲闻之者深戒”“使采之者传信”“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等美学规范,使得叙事诗的理论构架得以基本完成。也因此,自唐代乐府歌行体叙事诗的创作得以繁荣,更多层面关注现实社会的诗歌成为流传的经典,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这种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美学追求让叙事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诗史”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到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么就是要从叙事性的分析中让学生进入到对应的历史语境中,然后才能体会到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批判力量和艺术魅力。毕竟古代叙事诗人们“于当世治乱成败得失之故,风俗贞淫奢俭之源流,史所不及纪,与忌讳而不敢纪者,往往见之于诗”的诗歌创作,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症候,也体现了古典抒情诗人别样的美学风格,比如杜甫、白居易、吴梅村、黄遵宪等作家的叙事诗作品正是因其“诗史”的特质,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的典范。
二、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
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是品味叙事诗艺术魅力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古典叙事诗历史悠远,从《诗经》开始,自明清一代,在历史的承传中也有了多个层面的变化。有以纪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这类创作主要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为中心,比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车行》以及白居易、元稹、吴伟业等人的长篇叙事诗歌,都是这类型的典范;有以感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作者强烈的主体性情感对事件有直接的反映和评价,是抒情和叙事最紧密的结合,甚至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凌驾于叙事之上,叙述的进程依靠抒情和议论来进行推进,特别是在爱国主义诗人那里这种类型最为鲜明。
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普遍选取的是第三类,即以情节型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这是最能体现古典叙事诗歌艺术意味的一类,在虚构性情节的结构和推动下,对话体、代言体和自言体等不同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叙事诗的写作,并且使得体裁向多元化发展,《孔雀东南飞》就是这类型的叙事诗的典范,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更是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高峰。
所以,从叙事情节入手,教法上主要以讨论情节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地位,其结构能力和推动能力是诗歌叙事完整性的前提。同时,所有的叙事表达都围绕着一定的情感展开,不能把握这些情感的内涵就很难领会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比如《长恨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就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在诗歌中有不同的情节进行细致、深入和到位的表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情节与情感的特质,才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以诗歌艺术的特质为评析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钥匙,以把握叙事诗作为一种类型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都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确实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诗歌是最璀璨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看到《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集子,其诗歌的创作类型是丰富的,叙事诗只是其中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在后来的诗歌发展中也未能真正占据主流。而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样划分的一个诗歌艺术发展史,叙事诗是间杂在各个主流诗歌形态中的一个类型。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魅力,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方面,它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出现,主要发挥了“赋比兴”中“赋”这一创作方法,后来发展为更为成熟的叙事体的出现,恰好让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也向结构短小的律诗渗透,比如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浓重上绣楼;蓦见墙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类型的代言诗,都是叙事诗的演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叙事诗保持了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也秉持着“诗言志”的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同时在创作角度、关注现实等方面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叙事文学从神话、传奇到明清小说的发展,叙事诗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叙述性的创作方式是叙事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教法上如果不能从这两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叙事诗既失却了诗歌的艺术气质,也不及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的完整。但事实上,叙事诗恰好是两者最有机的结合,其艺术魅力也独具特色。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