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文学·文化
2015-06-05陈灵甫
陈灵甫
【摘要】笔者以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为例,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角度触摸、解读、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构建语文味课堂,唤起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文字;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更令人痛心的是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今日欣闻金华市从2015年起文言文课内只考字词解释,对课内句子翻译、文章内容、主题思想均不作要求!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应该说对文言文教学改革迈出了极大的一步。这其中释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自主发挥,再不用戴着镣铐跳舞,最大限度让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畅饮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琼浆。
笔者不揣浅陋,以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为例,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角度触摸、解读、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构建语文味课堂,唤起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
一、文字
钱梦龙曾说:“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他又说:“教文言文,要指导学生理解字词,但理解字词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如《唐雎不辱使命》中“虽”字的解释。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师:来,你说说这里“虽”字该怎么解释。/生:虽然。(眼睛盯着参考书)/师:嗯,不错。能够查阅书籍。你还知道“虽”字的另一种解释吗?/生:即使。/师:两者有什么区别吗?/生:“虽然”是真的有这件事,而“即使”只表示一种假设,不是真的有。/师:那么,你认为秦王真的会“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吗?(生摇头)/师:那么,安陵君会相信秦王真的“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吗?(生摇头)/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安陵君为什么还说“虽然”呢?/生(略作思考):是对秦王的……奉承……尊重。/师:嗯,有这么点意思。安陵君是对秦王的假意顺从,目的还是为了引出下面拒绝的话,这也是婉拒的方法之一。
所谓词不离句,说的乃是同一个道理。
二、文学
讲完了《唐雎不辱使命》,我让学生质疑。不出所料,学生提出了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显然,故事是虚构的,联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不难作出判断。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该章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秦臣尚不可带剑入殿,作为敌国使者的唐雎,焉能持剑立于朝堂之上?何况,其时秦国正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面对来意不善的敌国之使,焉能如此麻痹大意?学生们叽叽喳喳,大有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之势:“作者竟然编造这样的文章欺骗我们,编者竟然选入这样的文章糊弄我们!”而最后我反问学生的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嘲弄贬低秦王吗?作者这样津津乐道,仅仅是自我沉醉吗?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在学生的“愤”“悱”之时,我出示了苏洵《六国论》片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学生看了之后,我也做了一些必要的翻译,然后,我示意大家各抒己见。
生:对待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奋起反抗才能有出路。/生:一味妥协只会让秦国得寸进尺。/生:易地是包藏祸心,割地是饮鸩止渴。(掌声)/生:故事可以是假的,但道理却振聋发聩。(掌声)/师:文学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如果能够透过表面的假去认识背后的真,就会让自己收获更多的东西。
三、文化
这个单元出现的唐雎、诸葛亮等,令我们无法回避当时的士文化。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生活状况,学生了解得比较少,而士身上所流淌的那些精神,却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空洞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出示了下列材料: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师:这就是古代的士,他们身上有哪些令你赞赏的风格?/生:士不屑于趋炎附势,因为他们有底气。/生:士能深谋远虑,但他们更有独立的人格。/生:士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天下负责。/生:我想到了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师:很好,在哪一课有讲到过呢?/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师:古代人的格物致知不同于现代的自然科学,他们更强调一种精神,由此形成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战国之百家诸子就是当时士阶层的杰出代表,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能更好地理解、传承、发扬他们思想的精髓,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充实、更弘毅的人。
学习文言文,让我们从机械的读背牢笼中解放出来。咀嚼文字,有味道;鉴赏文学,有提升;涵泳文化,有收获。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文言,品出文言之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当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