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纤夫”到“牧者”

2015-06-05白延刚

人民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纤夫习惯方法

白延刚

学习的发生之处在学生。教师如何依靠、点燃、激励和发动学生,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实现“纤夫”到“牧者”的角色轉变,达到不见自我的生本最高境界?根本方法就是从学生出发,对课堂进行再造,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再造学习的动力系统

兴趣源于需要。这种需要越迫切,兴趣就越高。以生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把课程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一是让前置性小研究激发兴趣。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使其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载体是在“根本、简单、开放”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二是让选择成就学生的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活动、任务应体现层次性、选择性,应该是最适合的、符合学生需要的。选择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三是用学科内在魅力打动学生。比如语文教学,学生大阅读后引发了感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就及时提供分享的机会,“课前三分钟”的小演讲、故事会、读报有感等活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学生喜欢探究,那么数学、物理等学科就要设计和安排他们需要的活动和任务,等等。四是让讨论点燃学习的兴趣。包括同伴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引发联想感悟的过程,最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激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拥有了内在发展的动力,就像在其内心装上了一台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这个时候,老师不留作业他会主动找题做,会主动预习课程,还会主动复习学过的知识。此时他的上课、阅读、作业,甚至课外活动就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源泉。课堂再造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动力来自“五个我”的生本课堂,即我表达、我倾听、我补充、我质疑、我点评。

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坚决不做,包括不重复、不强调、不补充,重在营造让每个孩子有话敢说、可说、会说的课堂环境。教师的任务不在说而在听,或做一个追问的大师。在这样独立、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孩子就会思如泉涌、奇想迭出、精彩纷呈。老师对此不必担心——“有问题找学生”,使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再一次焕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和激情。

将方法与习惯内化

方法源于感悟。学习的核心不在强化训练,而在自我感悟。老师的方法再简洁、明了、实用,也是老师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掌握;学生找到的方法,尽管笨一点、繁琐一点,那也是他大脑综合思维的结果。现在很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快速有效传递知识,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学生对法则、规律建构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教学大多停留在知识水平,没有上升到方法、思想的层面。

方法是教不会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最终要通过人本身的感悟或内化。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处的“会意”就是感悟。方法的培养只需要把任务交付给学生,并充分相信和全面依靠学生,不限制、不干预、不包办,这种信任无疑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语文学习就是认字、写字基础上的“大阅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哪怕有一丁点的感悟,铺陈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数学教学则要把建立法则放在第二位,而把形成感悟放在第一位。比如学习平方差公式,老师可不去先讲,而让学生推导来发现公式的价值所在,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体验感悟来获得结论。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这里的“会”只是“意会”尚不能言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以及过程中的追问和“愤”“悱”处的点拨启发。

习惯源于标准。有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就会培养出什么习惯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可能初步形成一种习惯,90天的重复可能形成稳定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重在先定标准,然后分步实施。当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后,教师不能全身而退,学生进一步,教师退一步;学生进两步,教师退两步,但一切以学生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

比如,学生演英语小剧,教师协助学生定了“四条”标准:必须用到本节或本单元的几个单词,几种句型(根据年级高低、水平来定);小组全员参与,时间不超过3分钟;难度保证80%以上的同学听懂;脱稿、表演水平、手势、表情及面向观众等。有了标准,剩下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开始课堂可能乱一点,效率低一点,但很快便会步入正轨,坚持下去就会越演越精彩。

魏丽英老师在一年级注意用“儿歌”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包括“今天我们干什么?”“今天我当小老师!”“他不会,怎么办?”“他不会,教教他!”等等。一年的“大识字”,学生认识了1800个汉字,到二年级时学生的参与习惯基本养成,表达能力及阅读水平也明显提升。

在活动中释放学习潜能

活动源于参与。孩子只有在参与中才能成长和发展。活动的实施可以使教学从“计划型”变为“课题型”,由“爬楼梯型”变为“登山型”,从而给学生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比如,刘庆燕老师生物课堂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自编自演课堂小剧《感冒之后》《狗咬了我》等,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及表演水平超乎老师的想象。学习《无性繁殖》时,她让学生将家里生芽的土豆带来种在学校里,学生都抢着干活,时常浇水、松土,没事就去观察。一个以前上课没兴趣、经常睡觉的同学表现尤为积极。问他为什么?他说:生物课有意思,不枯燥,我喜欢。一旦把活动变成了学生自己要求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就会“投入”和“着迷”,不自觉地进入“忘我”的境界,这时的上课就变成了学生最美好的时光。

能力源于实践。能力又在实践中释放、迁移和提升,逐步形成更强、更多的能力。课堂的精彩不是偶然的,只有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只是没有开发出来而已。教师需要研究和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激发、释放、强化、放大、迁移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静待花开。

当前的课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模式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我们必须从人出发,才能实现彻底的、根本的课堂再造,真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强烈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是否从人出发,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分水岭。

猜你喜欢

纤夫习惯方法
习惯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上课好习惯
纤夫号子
好习惯
丰子恺送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