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2015-06-05耿文超
耿文超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这是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何为小?教师少教也;何为大?学生多做也。小大之辨,多少之分,一字之别,万般不同。
知识只有成为整体时,才会显示其生命力
传统教学一个致命问题在于过度程式化的分析,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性被破坏和拆解;教师“就知识点讲解知识点”的做法,使学生无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构建思维体系,无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讲,立刻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原因就在于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
郭思乐教授认为,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习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才会显示其生命力。
如何让知识成为整体?必须从课程和教学的再造入手。我们学校对部分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再造。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改革。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高一年级从一入学就打破了教材固有顺序,有所取舍,结合课外阅读,形成了“主题阅读”模式。主题阅读以作家和文体为主线,将3年的阅读教学任务进行了整体规划。新的规划共分为30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例如,“屈原专题”将必修教材中的《离骚》《屈原列传》和课外的《渔父》三篇文体不一但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此外,还选取了选修教材中的《报任安书》,比较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观。最后还有课外助读篇目,如鲍鹏山的《无路可走》、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杜鸿的《拜谒屈原祠》等。
强调认知内容的整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不再将字词教学、文义理解、内容解读、艺术特色、情感体悟等进行单独教学,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重学生自我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某一类文章的整体领悟。例如,学习“庄子专题”中《逍遥游》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查阅大量有关庄子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查阅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一边揣摩作者的情感,一边领悟写作的妙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感悟。
学习方式的再造。学校语文组开展了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题实验——“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实验与研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的研究性阅读更加注重阅读的开放性、整合性、自主性、互动性和过程性,更加重视学生感性层面的阅读,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验“逼迫”教师把语文学习的时间、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读书、背书,有时间思考、鉴赏,有时间运用、探究。
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和探究,定期举行阅读交流和展评活动。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阅读随笔集《悦读阅美》,部分学生还形成了自己的论文集《且行且思》。学校为展示师生的研究成果,专门开设了“渔洋讲坛”,每周由部分教师和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此举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郭思乐教授说:“整体的知识是有灵魂的。”的确,学生只有整体把握了知识,才能发现知识的奥秘,领悟学习的真谛,获得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课堂模式再造,让课堂精彩纷呈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我们学校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探索了各学科的课堂基本模式,基本形成了“前置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归纳升华”四环节课堂教学流程。
我们将教师教案与学生学案有机融合,形成了切合学生实际并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一体化”。“前置学习”环节强调“简单”“根本”和“开放”,鼓励学生在前置环节大胆质疑、设问。“合作探究”环节注重合作学习的效率,摒弃“假合作、伪讨论”现象,防止“后进生迷失”,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制定科学详细的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小组健康发展。“展示点拨”环节特别强调“展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展示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其他同学的思维,启发他们思考,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我们提倡生态、生本、生成的“三生课堂”。“生态课堂”就是自然、真实、不作秀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实话实说,有一说一”,能够提出真实的疑问,谈出真实的感受,师生之间能量信息自然流动。“生本课堂”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为本的课堂。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全面、客观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生成课堂”就是通过激活学生思维,碰撞出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成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我们学校之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从引进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我们尝试进行了以下课堂组织形式,收效显著。
讨论交流式教学。学问是头脑中矛盾运动的结果,交流讨论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生本教育提倡将“小组合作”作为课堂主要的组织形式,在我们的课堂上,讨论交流无处不在,合作共赢深入人心。
学生王瑞性格内向,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基础较差。自从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經过组内其他同学的带领和帮助,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仅敢于在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不仅性格变得开朗大方,而且学业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他说:“特别感谢我的小组,我本来只是想要一朵野花,他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情景活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趣味性生活情境和活动,以“情”促知,以“情”动人,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学中,以外研版必修二module 4 Fine Arts—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rts的阅读课为例,在导入(lead-in)环节,设计“学生会开展宿舍文化节”,主题是“Painting and I(介绍自己喜欢的画家以及绘画风格及原因)”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在Pre-reading环节,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所知道的画家以及绘画风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在While-reading环节,分为Fastreading(for structure)和Careful-reading(for understanding)两部分, 设计的主旨大意概括和对比填表的任务能够锻炼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连字成句的能力,从而为下一环节中写作的训练做好铺垫。在Post-reading环节,设计了两个任务,一是“Happy Auction(欢乐拍卖会)”,让学生在情景语境中运用所学进行练习,达到提高口语水平的目的;二是根据导入环节中的海报内容写一篇8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讨论评分,然后在班内PK。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这样既能体现分层次教学的要求,也能以生为本。
学生在这样一节阅读课中,通过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听、说、读、写”的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
辩论思辨式教学。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例如,语文课上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教师只设立了这样一个辩题——李白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结合文本,结合李白的其他诗歌,结合李白的生平等,见仁见智。
生:我读到了一位“矛盾”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句表达了作者想一直醉下去,不愿醒来,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
生: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我读到了一位“豁达”的李白,从“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可以看出他很看得开。
生:我觉得他能够自己寻找快乐,把所有的烦恼抛到脑后。
生: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体现了一种消极情绪,像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生:我认为就是消极,甚至是轻生,他渴望去做官,渴望去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他不愿意醒来。试想一个连理想都被掏空的人,能不愤恨吗?能不愁苦吗?于是他发出了史上“轻生”的最强音——“将进酒,杯莫停”。(生笑)
……
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逐渐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丰满的李白形象,为解读诗歌主旨,理解诗人感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堂组织形式的再造在让课堂变得精彩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优秀学子。近几年,学校先后有12名同学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有10名同学在“全国中学生创新英语大赛”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有36名同学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课堂模式、组织形式三方面的再造,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素养的全面发展,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近几年,学校共有3人次获全国优质课特等奖、一等奖,18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76人获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
我们期待着在“生本教育”的引领之下师生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