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参与课程再造

2015-06-05李卫林

人民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交流课程

李卫林

现在,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课程专家制定课程计划,然后在学校推广使用。学生仅仅是接受课程内容的“容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毫无发言权。学生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导致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生本”地位的缺失。我校实施的生本教育,就是想再造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参与权。

促进课程向学生转向

在生本教育的实施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促使课程发生新的转向。我校对课程的再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再造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用一棵树来比喻:对课程停留在抓知识点的水平,我们认为处于“叶”水平;停留在抓“双基”的水平我们认为达到“干”水平;生本教育要求的是能够达到“根”水平,抓住知识的根,通过引根培根,提升学生的素养、悟感,打好基础之基础。

其次,再造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本位取向、社会本位取向以及学习者本位取向。不同的取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不同的观点。在知识本位取向中,课程的选择和组织着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顺序性和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性,而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控制的状态,处于被动的地位。

社会本位取向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关心的是社会需要什么,课程内容要围绕社会的需求而产生。

在学习者本位取向中,认为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也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以及社会经验的创造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的权利,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失语”的状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就容易被忽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我校语文老师陈柳媚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观看课本剧,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这个人物,你还会联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更深刻的思考?

对皇帝感兴趣的同学,将《阿房宫赋》带进了课堂。由皇帝的奢侈想到了帝王自挖坟墓。有同学创作了《下辈子我不愿当皇帝》,将自己的作品带进了课堂。有同学联想到了《狼图腾》——毕力格老人。有同学将《变色龙》带进了课堂,由大臣联想到《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还有,对骗子感兴趣的同学带进了秦桧、赵高指鹿为马;对小孩感兴趣的同学想到了项羽跟项梁说他可以取代秦始皇的故事。一节普通的语文课足以折射出真正的生本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再次,再造课程组织

学生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学校课程的设计,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因此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但很多体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課程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种带有严重倾向性和单一性的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沦入为学习而学习的怪圈。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校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开发了大量个性化课程。例如,我校地理老师许丽华开发了美食地理课程,以当地美食为切入点,去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粮食结构,人口分布,进而学习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生物老师高宁悦开发了生物押花课程,运用大自然中的花卉,经过整理、加工、脱水,保持花的原有色彩和形态,并经过学生的精巧构思和艺术设计,粘贴制作而成艺术品。以自然中的花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最后,再造课程实施

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种重要资源,对课程实施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对课程改革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和老师不同的理解,或许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是课程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相当重要。我校在课程实施调查中,学生期望教师多安排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问以及让学生组织活动。基于学生的要求,我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班级都实施四人小组。每堂课上都有小组的交流,小组的展示,全班的交流。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才有可能使学生建立起对课程实施的拥有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课程实施的实验品,从而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课程实施,促进课程实施的成功。

我校英语科黄松彬老师在讲授七年级U6-Electricity单元学习比较抽象的电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安全用电内容时,让学生利用本单元Reading中的重点短语,编写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小剧。第一组学生想象一个夜晚,一个男孩在玩游戏,突然没电了,一个电工赶来修理,发现是两个电闸断电,并想象电工和两个人形电闸(man switch)之间的对话,通过电工修理时触电,来告诫大家不要碰电和玩电,传递安全用电知识。第二组想象一个卖灯泡(light bulb)的老板遇到一个偷电灯的小偷,于是报警,在警察抓他之后,小偷恳求警察放过他,说他上有八十岁老母亲,下有三岁小儿,最终警察还是把小偷抓到警察局,小偷非常搞笑,警察大公无私,由偷电灯引出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第三小组,想象会发电的Flashman和Superman打斗的故事,起因是Superman占领地球,Flashman来拯救地球,Flashman由于会发电,而充满能量,最后取得了胜利,保卫地球,成为人类的英雄,最后告诉大家电是多么重要,呼吁大家要节约用电。三个小剧惟妙惟肖,将本单元非常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学得非常开心,既学了课本知识,又得到了情感教育。

再造的方法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由教师表演的场所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对话的场所,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对话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依靠教转变成依靠学

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师一定要运用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现在的情形是:很多老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认为自己的讲解是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不同理解即“相异构想”没有充分暴露,更没有得到充分解决,许多老师只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样想的。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鉴于此,学校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依靠老师教,转变成依靠学生的学。

改变课堂的教学结构

学校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由过去的“导入—老师讲授—学生练习—老师讲评小结”的方式转变成“简单导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点拨析疑、效果评价”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方式。简单的导入保证学生的时间。小组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前置学习,在小组交流中把前置学习的疑点、难点、重点解决,通过小组交流达到“做透”的效果。全班交流,让各组对展示组的想法、资源有体验,有体会,使得课堂在全班交流中得以升华。通過全班的交流达到“做优”的效果。反馈、评价环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我校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是那样的愉快与开心,每一节课都充满着活力。有学生说,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

把课堂塞满转变成把课堂做空

既然要依靠学生学,就要使学生有机会可学,所以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不要设置一堆老师精心编制的题和陷阱使得课堂满满当当。在把课堂做空的同时,要把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实。小组的展示仅仅是课堂总量的1/3,更重要的工作是交流,好的交流可以清晰地表现学生思维的律动。为了把课堂做空,我校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简化繁琐的教学环节

我校规定,尽可能简化教学环节。一堂课,原则上不超过3个教学环节,平均每个教学环节只有13分钟,尽可能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使课堂成为提升生命、关注生成的热土。

我校的数学老师李德龙在上《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时,只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自己编写题目(用课本和相关资料的题目也可以),题目涉及的知识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要求:用最少的题目包含最多的知识点,题目难易程度不限,但要把原题写上,写出解答过程;书写要认真;过程要规范;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写在右边。

学生在课堂中设计的题目包含了各类题型。在全班交流环节中他们自己巩固了对性质与判定的理解与运用、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学生在纠错的时候往往比老师更加仔细。

其次,改变“中转式”的教学过程

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沦为课堂知识的“中转人” “中介”,整个教学活动演变成为线性的“教材——教师——学生”的流程。强行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插入“教师”这一中转环节,自然会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双重制约:一旦知识过于简单,教师可能阻碍知识的流动,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会强制学生按自己的思维与理解,阻碍学生新思维的涌现。鉴于此,我校提出:教师不要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挡着,要让开来,让学生和教材直接联系,而且是不止一个渠道联系。也不能仅仅和书本联系,还要和广义的教材(大自然、社会)多联系。将教学活动演变成三角形的流程:

生本路上,我们刚刚起步,前方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去走。五年的生本实践,我们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不仅仅收获了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工作中的快乐与学生成长带给我们的满足感。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交流课程
如此交流,太暖!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