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的思考
2015-06-05彭玉凌肖星星
彭玉凌 肖星星
摘 要: “三进”工作是党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通过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发挥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网络信息的优势,积极沟通互动、营造良好氛围,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课 “三进”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体现了党对于新时期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即将担负起建设祖国、创造未来的任务,一定要悉心教导他们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改革教学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发展性
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的态度、根本看法和固有观念。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我们以20世纪为界,“教学是艺术”在之前的教学理念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教学是科学”则在之后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并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教学开始注重其“有效性”,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将教育者视为主体,受教育者视为客体,这并不利于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种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对于学生教条化、“填鸭”式的满堂灌带来的是学生对于这门课思想上的反感和心理上的排斥。“以人为本”应该是今天我们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老师要明确教学,是为了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开发学生多种素质潜能,积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协调发展。
(二)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知识信息是具有时间性的,其价值的大小与提供、发布的时间密切相关,其效用依赖于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期限性。知识信息一旦形成,传播的时间越早,提供的速度越快,其价值实现性也就越大。而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时效性愈明显,要求愈高。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即时的、最新的、海量的信息资料,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现象丛生、社会矛盾突显,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和正确对待,就极易产生对社会的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对于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进教材”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把最新的理论和理念及时地编入教案和教学课件中。“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资料,不能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步,彰显时代性,与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步,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表现在教学手段上,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多种传统的教学辅助形式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形式上,如原理性教学、技术性教学和操作性教学的交叉使用,讲授、讨论、演示、参观等方式的灵活采用。
教学手段的更新是信息时代到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将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等多种媒体整合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情绪,它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有机结合,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的变化其实才是更重要的。老师的单向灌输并不是教学的最优方法,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达到自我教育。例如,可以开设“学生讲坛”,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主题,查找资料、研究内容、进行演讲;也可以进行讨论辩论,给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使学生在读、讲、写、论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内化,真正地“入心”“入脑”。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点。
(二)实践教学的推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是在长期鲜活的实践过程中提炼生成的,也为未来的中国改革深化发展之路提供指导,所以,思想政治课在注重理论宣讲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认识。随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逐渐推广和深入,我们认为现代意义的教学,不仅包括课堂理论学习,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力度和比重也应逐渐加大,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环节的重视程度,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并非理论教学的补充环节,并非仅仅局限在“验证”课堂讲授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应该使实践教学成为国家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校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感悟时代的变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的支撑和保障。
(一)校园文化的推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培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目标和宗旨。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亦策善能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能够营造氛围、塑造情操、提升素质,激发青年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激情,对于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积极搭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社会,网络正从文化、生活、社交、学习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行为模式、心理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载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营造健康而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当代高校所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调研反馈的推行
“因材施教”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它强调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施教,促进每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其建立的前提是对于受教者的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也就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学相长”是《礼记》中的典故,它蕴含的是师生双向反馈的哲理。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双向反馈可以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改善师生关系,这也正符合现代教育论的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互动。可以利用务种平台,广泛吸收学生的不同反馈信息,针对不同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送不同内容的修身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实际的困难,消除各种疑惑,又可以让学生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比在课堂上直白式的教育方式更易让学生接受与吸收。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中了解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进”目标。反之,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其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指导。让其更好地弥补不足,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全面发展。
在当今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内容规范,实现“教材系统化”;进一步丰富教学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实现“课堂生动化”;进一步培养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实现“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通过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进教材的相互照应,使科学的理论成果有坚实的客观基础,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信、党的领导自信,提供科学的论证[1]。
参考文献:
[1]孙华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学术交流,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