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2015-06-05徐燕秋
徐燕秋
摘 要: 社团文化是在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社团参与者及高校建设富有影响感召力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既带有传承性,又具有发展性。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既需要以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根基,又需要学校方面和学生主体的积极创新。
关键词: 社团文化 文化传承文 化创新
大学生活内容包括接受学习、思想进步、人际交流、身体成长;学生以构筑班级关系、宿舍关系及社团关系推进各方面学习内容,其中班级关系和宿舍关系带有学校安排的半强制性质,社团关系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是学生展现性格、张扬才华的场所,也是获得较大发展的个人空间背景。每一个学生选择加入不同社团之后,都面临一个适应社团文化的困境选择,是顺应还是创新?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与高校主体学生发生最紧密的联系,因此最活跃最具有革命的突破性质。另一方面社团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大局需要与发展规律,因而具有传承、继承传统的性质。
一、创新意识与大学生社团文化
创新意识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传统课程教育令学生接受传统观念、专业知识,获得创新能力的学习在于突破传统,在尊重科学、尊重权威的限制中更崇尚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探索求解未来实践中的客观规律、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的根本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形成对传统知识的突破,形成全新工作意识和思维意识,以期形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以及解决未来任务的工作能力和对未知客观世界及客观规律的把握能力。
关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概括,国内学术有倾向于文化的财富性质,如“高校社团文化指大学生在长期高校社团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状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①。
也有倾向于概括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展现的团体精神面貌,如“大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指贯穿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之中的风尚、气质、观念或精神,既是社团特点、特色的集中体现,又是社团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所在”②。
更有倾向于从目的性概括社团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建立积极的道德环境影响学生关于集体、公正、秩序等方面的观念,表现为向成员提供各种角色承担的机会,激发成员对民主和集体的理解,通过民主参与培养成员的集体感,因而要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必须提倡学生民主参与”③。
从大学生社团的活动过程、理想目标及社团形成的影响力分析,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社团参与者及高校建设富有影响感召力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既带有传承性,又具有发展性。
二、社团的文化归属,传承优良文化传统是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的根基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气质特征自主选择加入社团,接受社团文化的影响及以自身的活动影响社团文化的发展,在社团这个环境基础上锻炼自我发展能力。当不同专业学生都以兴趣爱好为首选判断标准选择社团的时候,恰好形成相同志趣的兴趣组合,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互帮互助及互相提高,有助于彼此文化认同。2014年10~11月,我们制作了“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表针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50份,回收436份,2015年2月又对此份调查表进行了网络调查,时间为24小时,对象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共有104人参与调查。两次调查共得540份有效调查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此引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分析汇总数据。
Q:你为什么参加社团④?
受访人数:414。
大学生的群体组合依据在于学生高考成绩志愿填报及录取学校的专业配置,由于近似的学习经历、学习基础及智力构成,以及处在同一个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中的同类文化认同感特别有助于建立大学生对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传承。“今天,高等学校的社团发展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活动、自我协调、自我发展构成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格调。由于大学生群体一般生活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其群体结构一般多为同质性。能够凝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班系的大学生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研讨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陌生感,没有年级差异,只有大家之间的互为认同和平等。这就是大学生群体构建中,其文化及同类文化意识潜在文化心理的维系力量和作用”⑤。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认为,团队指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大群体。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罗宾假设人在团体的相互关系中期望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其一,安全保障,通过加入团队,人可以消除或减轻不安全或孤独的焦虑感,有较大的勇气面对威胁;其二,地位意识与自尊,团队可以给成员带来荣誉、名望,通过归属的团队说明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进而维护个人形象,满足个人成长和自尊需要;其三,亲和需要,团队可充实人的社会生活,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团队中同事间相互关系是满足亲和的重要来源;其四,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团队最迷人的优点之一,个人办不到的事,团队可以办到,团队提供的力量甚至大于所有个体的力量之和;其五,实现目标,借助团队力量实现许多目标。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特殊的团队,它的发生时间是在个体情绪激烈紧张的高考之后,任务压力爆表的工作之前,这个特殊时间段,人极易产生孤独感,需要一个排遣孤独感的组织形式,社团正是这样一个组织;社团组织中有不同地位,新成员加入社团之后有很快捷的“上升”途径,通过对在校生社团活动的调查发现,在社团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有部分社团组织非常注意营造“家”的氛围,为团员过生日等活动特别能满足亲和的需要。大学生社团建设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认可和文化认同,具有实现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条件。
三、创新精神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精神来自于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既包含扎实的学习能力、基础的科学精神,又包含个体的思想自由、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团活动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参与度,控制学校和老师的干预,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大大增加,社团活动在形式内容、组织策划、实施汇总等各环节都无预设,少束缚和限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首先是思维能力训练和养成习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并不仅指在重大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或产生重大科研成果,更应是一种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与多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一定组织中得到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团是其参与创新能力活动的基层组织形式,是为大学生提供较快适应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保障”⑥。思维训练需要大学生首先具备开放的思想基础,扫除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一切真理和未知保有了解的兴趣和解析的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时代特征,使学生社团同时具备这样的特点。学生社团个体相对规模较小,内部结构灵活,不易受习惯性和传统性思维的束缚,快速反应能力强;学生社团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将其变为实践,同时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探讨和合作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灵感火花”⑦。
创新训练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高校学习主阵地是普通教学体系,普通教学体系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工具,并辅以学科考试验查手段,督促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促进强化记忆功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高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提高不是一味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习惯”⑧。大学生社团一方面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激发碰撞,促进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活动基本不存在考试制度,屏蔽以考试及标准答案为模式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能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策划、实施等方面不会受过多束缚和限制。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更能体现对自由这种大学精神的回归,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大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尝试创新活动”⑨。
高校学生在社团组织中自主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精神的获得,从客观角度看,学校应该提供最优途径。我们通过对在校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对社团设施、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的投入存在不足。
Q:你认为大学生社团活动存在哪些问题⑩?
受访人数:414。
从改善客观环境的思路出发,高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提供物质物资上的便利,选派优秀教师指导团队建设。
而从主体角度看,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主体们在自身获得创新意识、追求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勇于探索,主动与束缚、限制相抗争。
注释:
①李晓兵.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湖南师范大学生教育科学学报,2006.5.
②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思想教育研究,2013.1.
③陈中建.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中国青年研究,2008.6.
④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⑤刘德群.大学生群体构建中的同类文化意识作用.
⑥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⑦王林.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性发展.江苏高教,2010.2.
⑧柏林.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镇江高专学报,2001.9.
⑨李志清.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⑩2014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丁晓雯.浅析现代大学社团建设的不足与建议[J].教育纵横,2010(6).
[2]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江南大学,2010.
[4]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5]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6]王林.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性发展[J].江苏高教,2010(2).
[7]李志清.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2013JD880024)“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