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富”到“两美”: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与培育机制研究
2015-06-05杜坤林
王 嫣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从“两富”到“两美”: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与培育机制研究
王 嫣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着眼“两富”到“两美”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浙江社会道德风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培育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丰富道德风尚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两富”;“两美”;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培育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两富”目标,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的战略部署。“两美”战略是“两富”战略的深化和提升,是实现从“美丽中国”到“美丽浙江”、从“两富浙江”到“两美浙江”建设的战略延伸,这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航标指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通过对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凝练社会道德风尚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有效推进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具体路径,为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建言献策。
一、社会道德风尚的内涵及其价值
高福进(2014)认为,道德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形成的并通过公众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偏好、价值取向。道德风尚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话语表达,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撑[1]。恩格斯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因此,追求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从人的现代化理论审视,风尚文明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3]。从国民素养理论维度,无论是东方文化以儒家为主要特征的个体道德修养,还是西方文化所理解的公民行为规范,均提倡“公共文明素养”,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资源、重要力量。换言之,风尚文明是现代社会治理环境下的一种文化软实力。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4]。国内学者关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阎登山(2007)指出,大力培育文明风尚,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核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知行合一,具体深入;共建共享,人人参与;完善载体,丰富活动。特别是要以文明和谐单位、行业创建活动和网络为载体[5]。众多学者研究了浙江的“最美现象”。陈华兴(2013)认为,“最美现象”的伦理本质内涵是个体道德自觉的充分释放,蕴含道德行为褒奖、道德资源确证、道德环境重塑的伦理价值[6]。唐动亚(2014)认为,“最美现象”迸发所体现的“最美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回归,是对社会本位的回归[7]。
二、浙江社会道德风尚现状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金华、丽水、衢州等市区居民进行了实证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4份,回收率为99.2%。其中男性1058人,占52.9%;女性834人,占47.1%;年龄在18~35岁的632人,占31.6%;36~55岁的992人,占49.6%;56-65岁的376人,占18.8%。被调查人员身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324人,占16.2%;企业单位人员478人,占23.9%;外来务工人员296人,占14.8%;离退休人员194人,占9.7%;在校学生666人,占33.3%;其他人员42人,占2.1%。被调查对象政治面貌:中共党员398人,占19.9%;民主党派243人,占12.15%;无党派和普通群众1359人,占67.95%。
问卷从四个维度进行设计:一是从对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认知维度,主要对浙江省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进行抽样调查;二是从对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认同维度,主要对公众对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的认同情况和对浙江省社会道德风尚现状评价进行研究;三是从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公众参与维度,主要对绍兴市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进行统计研究;四是从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实效维度,对浙江省开展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实效及其公众满意度评价进行统计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认知维度:浙江公众对风尚文明的认知度状况
数据调查发现,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有较好的认知度。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表示“完全知道”或“知道”的有73.8%,表示“有点知道”的22.4%,只有3.8%的市民表示“不知道”;对“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有52.3%的市民表示“完全知道”或“知道”,32.7%表示“有点知道”;74.6%的市民表示“知道”或“有点知道”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战略。
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有较为积极的价值追求和较好的自我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自我评价
据数据统计,浙江公众对传统道德和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认识呈现出明显的“代沟”特征,年轻市民的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意识比其父辈有较大变化,呈现明显下滑;年轻一代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和适应程度远超其父辈。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公众对传统道德和社会道德风尚的价值认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市民都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追求,表现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同时对市民自身利益和个人发展更加关注,追求“个人生活舒适”的目标远远排在第一位。如图1:
图1 浙江公众对“幸福生活”的目标追求
2.认同维度: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认同度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风尚充满了期待,也表示了充分的价值认同。他们大多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注重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有51.6%的市民表示相信党和政府,有28.1%的市民表示不相信宗教,占据了绝对数量。数据调查发现,浙江公众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表示充分认同。如表3:
表3 浙江公众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认同程度
对弘扬现代社会道德风尚,数据调查显示,浙江公众对现代交通文明、网络文明、餐桌文明和现代礼仪体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如表4:
表4 浙江公众对现代社会道德风尚的认同程度
从实证研究和调查情况看,对浙江公众的道德风尚现状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如表5:
表5 浙江公众的道德风尚现状应该给以积极评价
3.实践维度: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公众参与度状况
数据调查发现,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公众参与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成效明显。以绍兴市区为例,近年来,本课题组成员一直承担绍兴市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以九大行业为例,社会道德风尚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2014年1-8月,九大行业平均公共文明指数提升了5.5分。如表6:
表6 2014年绍兴市区九大行业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
以绍兴市区区块为例,2014年,课题组对绍兴市越城区、高新区、镜湖新区和袍江新区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了测评,其中8月份比1月份的测评结果平均指数提升5.3。如表7:
表7 2014年绍兴市区四大区块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
从镇街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公众参与情况看,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课题组对绍兴市区所辖的府山、塔山、城南、蕺山、北海、稽山、迪荡等7个街道和富盛、陶堰、马山、鉴湖、东浦、灵芝、孙端、东湖、皋埠、斗门等10个镇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尽管各个镇街有不少差距,但是总体测评成绩在稳步提升。如图2:
图2 绍兴市乡镇、街道公共文明指数测评
4.实效维度:浙江公众对社会道德风尚现状满意度评价
近年来,浙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两富浙江”“两美浙江”建设战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社会道德风尚,全面推进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方面,加大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宣传教化。数据显示,55.71%的市民认为浙江主流新闻媒体经常刊登各类公益广告,94.99%的市民对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感到满意;有49.52%的市民表示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张贴文明风尚的宣传标语或温馨提醒,45.24%的市民表示在餐馆用餐时看到过类似“不剩菜、不剩饭“的文明用餐提示牌,有65.7%的市民认为在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时“经常看到”或“看到”有关遵纪守礼、文明风尚方面的宣传内容提示。
数据调查显示,有89.2%的被调查者认为近年来公民的社会道德风尚水平和公共文明素养较前些年有明显进步,53.5%的被调查者认为浙江公众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如公众对机动车(如公交车、出租车等)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现象,认为普遍礼让的占33.10%;偶尔礼让的占49.29%;对市民在乘车时排队候车、主动礼让行为,37.38%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很好,53.10%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做到;58.10%的被调查者在邻里遇到困难时会相互帮助,38.33%的人认为会视情况给予帮助;有43.3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积极支持并主动参加义务献血、捐献骨髓、慈善捐助等公益行为;69.5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清洁卫生、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
数据调查显示,公众对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成效持以充分肯定态度。
三、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培育路径与对策建议
1.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倡导社会道德风尚的舆论文化氛围。从“两富”到“两美”,是浙江省委提出的以更高标准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道德风尚目标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要加强文化的引领,夯实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文化基础;二是要加强文化育人,建立高尚的社会道德的文化坐标;三是要加强文化管理,构建高尚的社会道德建设的调控机制。当前,要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的精神,尤其需要整合浙江的媒体资源,积极发挥新闻主流媒体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以“最美”人物为重点,从而来进一步树立更多的道德风尚典型,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正能量”,营造“争做文明浙江人”的舆论氛围。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优化公民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教育策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浙江“两富”“两美”建设目标,要重建社会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重塑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重构社会道德风尚的评价体系。一是要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切实改变过去统一目标的教育方法,建设起层次化道德教育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设立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以行业、部门为单位,条块结合,加强引导;实现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联动,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风尚教育,弘扬和传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二是要完善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养成机制,倡导全社会开展社会道德风尚大讨论,通过激发公民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来实现高尚社会道德的内化。三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对策。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来具体设计出社会道德风尚教育核心课程。四是坚持道德价值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推进日常的精神和行为的养成。
3.创新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完善“政府监管、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协同体系。一是要坚持社会道德风尚的定期测评与考评问责挂钩的长效创建机制,切实改变政府主管部门、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工作问题上思想认识不足、协同推进不够、行动落实不快、执行监管不力等情况,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真正将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作为惠民工程纳入日常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以扎实的措施推进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工作。二是要建立完善查摆问题与推进工作相结合的评建工作机制。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把问题自查工作纳入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机制,通过专项活动克服难点问题,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与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三是要推进强化以文化人与以规律人相结合的宣传教育促进机制。通过专项活动,实行奖惩结合,加强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四是要建立健全基层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并重的公众参与机制,切实提高群众参与率与监督实效性。
[1]高福进,闫成.社会风尚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3]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1).
[5]阎登山.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4):3-5.
[6]陈华兴,唐晓燕.道德自觉何以养成——“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风尚”的形成机制探索[J].浙江学刊,2013 (6):150-155.
[7]唐动亚,郭家玉.“最美现象”价值传承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4(1):28-29.
(责任编辑 张玲玲)
D64
A
1008-293X(2015)03-0053-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3.11
2015-04-28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预立项课题“从‘两富’到‘两美’:浙江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与培育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王 嫣(1970-),女,浙江东阳人,绍兴文理学院党委组织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