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类型学的安阳老城区街巷研究

2015-06-05张亚光

山西建筑 2015年9期
关键词:类型学老城区安阳

李 妍 张亚光 王 献*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上海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基于类型学的安阳老城区街巷研究

李 妍1张亚光2王 献1*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上海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以安阳老城区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巷的功能类型、景观类型等进行分析,对其历史形态进行了研究,分类总结了安阳老城区街巷空间的整体现状,并探讨了老城街巷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运用类型学对安阳老城街巷进行保护和更新,有利于城市风貌的传承。

类型学,老城区,街巷,保护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端,是中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明代学者崔铣所修的《彰德府志》记载,安阳古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筑,宋景德三年增筑围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外砖内土,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1]。今天的安阳老城即明清的彰徳府,是在宋代相州城遗址上修筑的,历史上的安阳城都可能有所增扩或缩减但大致位置都在洹水沿岸,现有安阳老城区走势和面积与明朝改修过的范围基本吻合。城市街巷是城市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的主要构成,不同街巷的发展模式衍生了不同的城市形态,其整体结构空间特征是城市形态记忆的核心内容。安阳古城城池格局方整,整体呈长方形,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城内街区布局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古城风貌。经历了数轮的城市发展规划,安阳历史保护的核心区域——老城区的街巷也面临着传统与发展的冲突。类型学方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辨别提取—类型还原—形态重组,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分析研究的过程,也是去除变异、还原原型的过程,最后一个阶段是设计和创造的过程[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安阳老城区街巷,基于类型学这一研究方法,梳理分析安阳老城街巷的历史形态和空间整体现状,分类总结街巷空间和街巷景观类型,从类型变迁来讨论城市形态的实践发展和传统建筑形式变化趋势。

1 安阳老城街巷

街巷空间由两侧的建筑所界定,其由内部秩序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是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3]。街巷作为城市的基本骨架,构成了老城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部分公共空间。民国时期新思想新文化在安阳得以传播,老城内兴建诸多近代建筑,具有民国时期显著特点的建筑文化体现在民居建设上。老城区的街巷群落集中体现了明清以来的安阳历史,街巷的发展与安阳文化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安阳城市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近百年安阳中西文化的融合。街巷是安阳老城除点状文物外的文化长廊象征,是构成安阳这座古城的城市空间意向的基础。现存的街巷空间和老城的整体格局反映了安阳老城历史遗存的状况,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通过街巷向人们诉说安阳老城的百年沧桑历史。

2 安阳老城街巷的功能类型与分布

2.1 街巷的功能类型

街巷的基本功能为承担交通、通风、采光及作为街坊的分界线划分。除此之外就是防火防盗,建筑之间留有间隔平时作为通道,失火时则为防止火势蔓延的隔断;也供古时官兵巡逻时马车通过;再有则为商业功能,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地处城区中央的街巷承担了老城的商业功能;人文功能,老城街巷因为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具有游览、休闲、教育等意义。综上所述,老城街巷具有物质功能和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历经明清至今基本不变,社会功能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改变。

2.2 街巷的分布

从整体布局来看,南大街—中山街—北大街贯穿南北,即从南端的镇远门经钟楼、鼓楼,北达拱辰门,为统领全城的中轴线。街巷布局呈片字形,在城内均匀分布,大小街道纵横交错。城中居住空间、商业空间、权利空间完善,权利空间集中在东大街县衙;商业空间集中在南、北大街,西大街等,周边民居密度较大,多为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街巷作为安阳老城建设的基本单元,与今天安阳老城区的前身——彰徳府一起始建,街巷不仅仅是道路名称,更是一种概念延伸,进而发展成为文化范畴。城内中轴线是贯穿全城的南北大街,其他干道街巷沿中轴线并列分布。街巷方向明确且基本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整体看来大部分街巷都是平行或垂直,偶尔也有倾斜的胡同,如梯家胡同。由于安阳地处华北,南北方向的街巷多通直进而形成城市风道,可贯穿整个老城,而东西方向则以丁字巷居多,多有弯曲,较为曲折,这也体现了古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天象把控的应用。

2.3 街巷的形态类型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发现类型原型,将复杂的形态经过合理简化,进行概括和抽象,以某种几何形态代表其核心精神内涵,再根据其原型运用形态学进行相关的设计和研究。街巷为狭长带状城市空间,可抽象为各种线形组合,由这些线形组合而成的几何形态即街巷的某种类型,此为对类型进行处理的第一步,简化后的类型元素可直接用于解释街巷的形态[4]。1)鱼骨形街巷,形态如同长满刺的鱼骨,在主干大街的一侧,生出些许平行枝干街巷,此类多出现在老城的东、西、南、北四个角区域。例如西南营街为主干大街,伸出的纪家巷、西冠带巷和丁家巷(见图1)。2)长栅格形,平行等距格栅式的分布,形成南北向或东西向,细长地块的街巷形态,例如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见图2)。3)树枝形,呈树枝状的分叉,能明确看出有“主干”和“分支”的区别,例如南大街为“主干”,东冠带巷、姚家胡同、小颜巷等为“分支”(见图3)。4)斜线和折线形,一般街巷多为一个方向,斜线和折线形的街巷具有典型的“自然生长”和“因地就势”的特点,例如梯家胡同和下洼街(见图4)。

街巷形态简单有序,按当时街巷尺度,其道路、通风的功能十分合理,街巷两侧排列着四合院,宜于居民的交往和沟通,片字形的街巷把一座座四合院串联起来,共同构成安阳老城的经纬脉络。

3 安阳老城街巷景观的类型特征

3.1 老城街巷的景观要素

街巷作为安阳老城的线形景观,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脉络,也是安阳老城人的生活场所。

街巷中的所有物理要素都可看做是景观要素,例如宅院的大门,影壁;还有建筑的附属物,如抱鼓石、上马石等;合院里栽植的石榴树、无花果树和其他花花草草;活动在其中的人也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的存在使得街巷富有生命活力。

传统街道空间景观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实体要素和行为要素。行为要素是街巷空间活力的体现,即人在街巷中的活动以及在实施行为过程中对街巷空间的影响。实体要素又分为连续的界面要素和装饰的节点要素。实体要素决定了街巷的比例和尺度,是街巷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5]。

置身老城街巷之中,沿街立面的打断只有四合院的宅门,倒座房和后罩房的外墙围合成为连续的界面,呈现出街巷景观的基底,其颜色基调为灰色。植物同样为街巷景观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每一段灰色的外围墙伸展出繁茂的枝丫,这积极向上的绿色丰富了视觉印象,形成绿与灰的交融。建筑装饰要素包括宅门装饰,影壁墙,抱鼓石,上马石,拴马石等。宅门的形式分为屋宇大门和墙垣式的随墙门,屋宇大门按等级高低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6]。位居老城中心的街巷院落多为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等,而处在老城边界的马道、夹道等的院落大门则多为随墙门,这与封建社会以高为贵的礼制观念密不可分。

3.2 老城街巷景观的类型

由于街巷两侧的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条街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街巷景观,从街巷的功能、尺度、立面、建筑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区位的街巷景观。

将街巷的宽度设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设为H,则:当D/H<1时,视觉空间受限,人的活动空间尺度狭窄,给人压抑感;当D/H=1时,即街巷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相当,人的视野有一定范围而又不受限制;当D/H=2/1时,空间感增强,视界增强,且街巷空间紧凑,能产生内聚的向心感;当D/H=4/1时,会有两侧建筑相斥,空间离散的空旷感(如表1所示)。

表1 街巷宽度的建议比值(街巷宽度D/两侧建筑高度H)

1)以居住为主的景观,尺度从心理上影响人的感官,相对于现代意义的街道而言,传统街巷空间的绝对尺度是比较小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宜人的。功能决定街巷尺度,安阳老城街巷两侧民居多为单层建筑,故街巷的立面高度为3 m左右,而街巷宽度多为3 m~6 m,道路空间的尺度D∶H为1∶1~2∶1,道路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置身其中,视野可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产生适当的围合感。空间上山墙、倒座房外墙等立面轮廓有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亲切之感。两侧房屋相对胡同较为低矮,阳光洒进街巷,人们生活的怡然自得。即使是在后期人为的对街巷两侧民居进行改建,建筑高度也控制在两层,从视线高度上控制了老城的天际线。2)以商业为主的景观,商业功能的街巷尺度相对较大,空间尺度根据使用功能建设,街巷中精美的建筑装饰显示了商业街特性的同时也颇具平民风俗文化。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承担老城区的商业功能。其中西大街全长645 m,直接连接老城商业中心——鼓楼,可以满足老城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西大街两旁均是铺户门面,门面后院落多为二进院或三进院,典型的前店后宅;南大街则因解放后的第一批轻工业——安阳内衣厂建于此,全街几乎供应内衣制品,南大街长547 m,多为传统砖木结构的2层门面房,上宅下店;东大街长1 012 m,长度要长于西大街,却因县衙及军事的存在繁华程度不如其他街道,店铺形式多为前店后坊。而随着2000年文峰中路的打通,原有四条大街的商业功能弱化,继而转移向新修的环路。3)有某种特殊职能的街巷,例如姚家胡同,由于姚家狗皮膏药在历史时期上的热卖而为人熟知;再者如鼓楼东街,由于毗邻城隍庙而以周易八卦香火等著称。

4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建设

老城区的街巷对安阳老城特有的地域性街巷景观有直接的表达和直观的诠释,具有指纹般的标记性。街巷的发展从雏形(彰徳府的始建)—成熟(明清时期)—变化转型(民国时期)—如今的现状,老城街巷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类型学正是指引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记忆的思绪,类型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文化的积累,通过对建筑和规划的类型学的研究,探寻到建筑规划的根源,进而在现如今的规划设计中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激起人们对本地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现在的老城街巷依旧承载着旧城的交通道路系统和公共空间的功能,也承担着联系居住区域内人际交往的功能,老城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在这里得到了历史空间上的延续。老城街巷的尺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理念,保护了历史的真实性,保护了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使得街巷可持续发展,做到历时性和共时性。传统街巷中,不管是新生建筑的产生还是原有建筑格局的更新,都需要根据归类的方法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形式进行分组划分,恢复和再现传统的文化形象。运用类型学对安阳老城街巷进行保护和更新,将有利于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利于古城传统风貌的传承,有利于城市保护的深度和认可度。类型学注重探究城市建筑内在本质和不变因素,探索不变和变化之间的关系[8]。类型学作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和更新的一种方法,有待在安阳城市街巷具体的保护和更新建设工作中得以验证。

[1] (明)崔 铣.(嘉靖)彰德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2] 周 俭,陈亚斌.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7(1):3-6.

[3] 薛忠燕.人性化、情感化的街道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对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控制和引导[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 尼跃红.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张仲军.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街区街道空间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0.

[6] 贾 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祝 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6):55-57.

[8] 任晋锋,吕 斌.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四合院的保护和再生[J].城市规划,2010(10):106-109.

Study on street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Anyang based on typology method

Li Yan1Zhang Yaguang2Wang Xian1*

(1.Collegeofforestry,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0,China;2.ShanghaiFoundationEngineeringGroupCo.,Ltd,Shanghai200000,China)

Taking Anyang old city streets spa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streets function type, landscape types, researched its historical morphology, classified summariz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Anyang old city streets space, th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old city streets and cit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use of application typology conducive to city style inheritance to Anyang old city streets protection.

typology, old city, street, protection

2015-01-14

李 妍(1989- ),女,在读硕士; 张亚光(1990- ),男,助理工程师

王 献(1970- ),女,博士,副教授

1009-6825(2015)09-0011-03

TU984

A

猜你喜欢

类型学老城区安阳
安阳之旅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安阳有个“花木兰”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