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地域现代建筑设计初探

2015-06-05

山西建筑 2015年12期
关键词:肌理西安历史

野 天 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传统地域现代建筑设计初探

野 天 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结合西安传统街区的现代酒店建筑设计竞赛案例,以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为线索,充分探讨了历史街区新建筑如何植入并与周边环境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出整合肌理和特色设计为重点,基础是协调,让二者达到共生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才能使新建筑既留存有历史的记忆又保持有当代的痕迹。

传统地域,城市肌理,协调共生

1 设计背景

西安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因其漫长的历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而著称,形成了独特而具有韵味的城市肌理,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安东大街,西起钟楼,东至长乐门,因在钟楼之东而得名。东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东大街的历史变革,可看作西安城市发展史的缩影。对于西安人来说,东大街因保留着更多生活的细节而更具魅力。

西安东大街是四条大街中唯一一条没有统一改造的商业街。因此在其更新再发展的进程中必然要面临新建建筑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建建筑的风格也必须与已有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相协调。旧城与新城在职能、内容、风格、尺度上存在着差异,城市是否需要连接两者的过渡肌理也需要设计中予以思考。

2 项目简介

2011年中元杯“西安某酒店暨商业配套项目”建筑设计邀请赛为首届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举办的一次实际题目的竞赛。竞赛目的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产学实训平台,培养其在实用性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以求创作出好的实用的设计作品。

本次竞赛的基地位置是西安古城内,东大街与和平路交口的东南角;建设用地面积(红线)12 339 m2,容积率5(左右);设计任务是重新设计一座5星级酒店,补全现有酒店(4星级)功能布局上的缺失(如房间小且类型多、无大宴会厅、无地下停车、巨大内庭耗能且空间利用不足等),使其在东大街及古城内更具竞争力(见图1)。

3 方案设计解析

本方案由五星级酒店、外租办公区、商业区三部分组成,在总体布局上尊重区域整体规划,采取“肌理生长,特色实现”的策略,与周边现有建筑平面肌理相融合,又突出酒店建筑鲜明的时代感(见图2)。方案设计解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呼应城市肌理特征。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使得规则严谨的方格路网成为西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形态。本设计从西安整体肌理特征提取方格元素,并以同一模数单元为基础,进行簇群式布局,整体的室内外空间关系即虚实关系处理较好,构成方式比较生动,流线合理,与城市肌理比较协调。

2)总体布局。本案主要使用功能为酒店部分、外租办公部分和裙房商业部分。空间形态上由北向南逐渐升起。裙房及主楼的西侧均为商业,与万达商城构成区域商圈的中心,商业面积最大化。地下1层~2层商业考虑和西侧地铁接驳,5层以上商业为出租办公。

3)空间特色。建筑的宜人和舒适性,是建筑空间体验的重点,将建筑、人和自然融合和升华,才能创造富有灵魂的建筑空间。特别是在酒店建筑中,阳光、空气、绿色是酒店环境的重要元素,本设计将酒店基本形式进行庭院空间植入,形成横向纵向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逐渐跌落的商业街为室外餐饮休闲提供了多个空间丰富的绿化平台,并且随着楼层的增加,开放、半私密的休闲空间向私密的庭院空间过渡。

4)平面——院落引入。西安传统居住特征为:“古、朴、拙、雅”的形态、雕刻为古建装饰的特点、传统四合院的民居模式的平面关系与空间结构。

本设计从四合院的传统空间原型出发,通过对四合院的拆解和重组塑造出类似民居村落的群体空间,并将此模式引入现代酒店,使其功能及空间重新定义。打破酒店空间原有的二维上的客房展开的布置方式,形成三维上的客房布置方式,让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并且形成局部小环境的舒适空间,同时内部形成足够大的空间安排服务空间。建筑从而不是封闭的,而是丰富多变的。

5)立面——城墙元素引入。西安城有多古老,古城墙就有多古老。在西安传统城墙上提取砖的肌理元素,并将其尺度调整应用于建筑的外立面,结合功能进行虚实编织,使人们的公共活动影现,城墙里的人与城墙外的人形成藕丝互动,从而形成有趣的城市脸谱。

6)交通组织。动态交通组织:在地块北面和西面均布置主要出入口。酒店出入口设置在北侧东大街上,商业区出入口设置在西侧靠近万达商圈的和平路上,后勤出入口及车库出入口均设置在东侧小路上。

静态交通组织:地下车库设置约400个停车位,地面停车位结合车行出入口沿建筑周边的道路和广场灵活布置,使用方便。

7)绿化景观。地块景观绿化共分两个层次:庭院绿化区、场地周边带形绿化区。a.庭院绿化区:由整个建筑形体围合而成,同时局部开口,形成内部庭院和外部环境的呼应关系。b.场地周边带形绿化区:于场地西、北两侧设置带形绿地,作为建筑与道路间的屏障,隔绝噪声。

不同景观层次的设置,使景观与建筑很好的融合,将场地结合为有机的绿色整体。

8)材质运用。项目周边环境具有浓厚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底蕴,本设计在材质上继续延续这种历史感,以增强酒店的文化底蕴。建筑表皮材质采用三种主要的材质进行区分:实体城墙砖、红色彩釉玻璃及涂料。现代、时尚的简约主义,通过材料的品质来表达建筑的品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保留中国式的布局和神韵,并结合简约的建筑形体表达。

主体建筑材质的选择在保持高品质的基础上尽量融入自然环境:首先,将西安具有代表性的城墙砖材质提取出来,应用于建筑外表皮。另外将酒店公共空间采用中国传统的大红色的彩釉玻璃的虚处理,既具有明显的识别性,又不失建筑的稳重,呼应传统。

9)色彩运用。本设计建筑表皮颜色分为三种。公共区采用大红色彩釉玻璃,可识别性强;主体半公共区采用浅灰色涂料及Low-E玻璃处理,使建筑本身融入东大街历史街区整体基调之中,私密区采用灰色城墙砖材质,呼应西安传统城墙元素。

4 结语

回首历时一个月的辛勤创作过程,感慨颇多。历史街区中历史与现代,“老与新”的协调从来都是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历史街区植入新建筑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本设计在尊重现存历史建筑的同时,恰当地将新的建筑植入传统地域之中,力图在融合传统城市肌理的前提下,打造一种新的酒店文化,一片新的商业群落。

[1] 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时代建筑,2000(3):29-31.

[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3]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 沈 敬.城市的地域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4,40(2):17-18.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region

Ye Tianxing

(ArchitectureandCityPlanning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modern hotel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case of Xi’an traditional street, taking the city level and district level as the clue, fully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historic district new building how to implant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ointed out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design was the focus, the basis was coordination, let the two to achieve coexistence was the ultimate design goal,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 building not only retained the history memory, but also the trace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region, city texture, coordinate coexistence

2015-02-10

野天星(1982- ),男,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12-0003-02

TU201.1

A

猜你喜欢

肌理西安历史
西安2021
Oh 西安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