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拱坝右岸边坡中倾坡外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2015-06-05高捷
高 捷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大岗山拱坝右岸边坡中倾坡外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高 捷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本文根据大岗山水电站开挖以后右岸边坡发生的变形开裂现象,结合勘探试验,从地质结构面的角度对边坡失稳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卸荷裂隙密集带,并对两个控制因素的空间分布、规模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阐述,最后对失稳机理和加固措施提出了建议。
边坡稳定;变形;断层;卸荷裂隙密集带
1 工程概况
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境内大渡河中游峡谷地段,是大渡河干流近期开发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6.27万km2,占全流域的81%,电站正常蓄水位1 130 m,总库容7.42亿m3,电站装机容量2 600 MW。
电站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消能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等组成。挡水建筑物采用混凝土双曲拱坝,泄洪建筑物由坝身四个深孔和一条右岸开敞式泄洪洞组成,引水发电建筑物布置于左岸,岸塔式进水口,地下厂房。
工程区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端,为南北向与北西向、北东向等多组构造的交汇复合部位,区域构造背景较复杂,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工程区构造稳定性主要受磨西断裂所控制。大岗山水电站坝址50年超越概率10%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为251.7 gal,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坝区基岩主要为澄江期灰白色、微红色黑云二长花岗岩(γ24-1),此外,尚有辉绿岩脉(β)、花岗细晶岩脉(γι)、闪长岩脉(δ)等各类脉岩穿插发育于花岗岩中,尤以辉绿岩脉分布较多。
2 右岸边坡变形特征(2009年9月1日)
右岸边坡自2007年开挖以来,发生过数次边坡变形现象,主要表现为倾倒-拉裂破坏和滑移-拉裂破坏。历次边坡变形破坏中尤以2009年9月1日右岸1 135(坝顶高程)~1 146 m高程、坝纵0+40~0+50 m边坡出现劈裂-剥落型裂缝危害较大,虽然仅表现为边坡变形开裂,未出现垮塌破坏现象,但该次边坡变形直接影响到右岸边坡的整体稳定,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这次裂缝主要沿与边坡近垂直且陡倾的β219辉绿岩脉展布(见表1),在1 100~1 135 m高程边坡多处发现已喷护的混凝土表面有裂缝出现。
表1 2009年9月1日坡面变形特征统计
3 原因分析
边坡发育有与边坡斜交且陡倾坡内β5(F1)、β4、β85、β62等辉绿岩脉,可作为边坡抗滑稳定块体的后缘切割面,β219、βj622等辉绿岩脉和近EW向的第④裂隙与边坡近垂直,可作为抗滑稳定块体的侧滑面(见图1),而右岸中倾坡外结构面发育,天然边坡普遍出露中倾坡外的大光面,说明边坡发生过多次垮塌破坏。
而XL316-1卸荷裂隙密集带、f231断层作为中倾坡外软弱结构面的代表,控制着右岸边坡整体及局部稳定,与不同的岩脉组合后可形成多个潜在不稳定块体。由于边坡开挖,剪出口在边坡出露并未及时锚固支护,致使边坡产生滑移-拉裂变形,首先表现为下部高程的β62、f231、β219构成的局部稳定块体发生变形,沿β62和第④裂隙出现裂缝。随着变形的发展,β85、f231与β219组合构成局部稳定块体和β4、f231与β219组合构成局部稳定块体相继发生牵引式变形,进而沿β219辉绿岩脉处喷混凝土表层出现裂缝(见图2)。
图1 不稳定块体组合示意
4 控制性底滑面研究
以下着重从空间展布、工程性状方面介绍及分析控制边坡稳定的两大底滑面。
4.1 XL316-1卸荷裂隙密集带
大量勘探资料揭示,XL316-1卸荷裂隙密集带贯穿整个右岸边坡,距离开挖坡面60~80 m(天然坡面80~100 m),总体产状近SN/E∠40°~50°,走向与边坡近平行,中倾坡外,约位于1 200 m高程以上,断续延伸,长度大于350 m,宽度一般2~5 m,局部达14 m。
总体上,XL316-1具有以下特征:
(1)在空间上裂隙张开段与闭合段呈串珠状分布;
(2)在倾向上裂隙倾角上陡下缓,即在1 250 m高程以下倾角变缓;
(3)在1250 m高程以上以张裂为主,且贯通性较好;
(4)边坡上游段1 220 m高程一带XL316-1沿f208断层发育,XL316-1向下部与f231断层相接,f231断层属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
(5)卸荷张开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小;
(6)XL316-1卸荷裂隙密集带的连通率为0.50~0.81。
4.2 f231断层
图2 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及f231断层剖面示意
大量勘探资料及地表调查揭示,f231断层贯通右岸坝肩边坡约1 200 m高程以下,延伸长度大于300 m。在1 135~1 010 m高程的右岸坝基、拱肩槽上、下游边坡连续出露,断层总体产状SN/E∠40°~50°,局部倾角达70°,起伏,局部存在高约2~5 m的陡坎。断层破碎带宽7~30 cm,由碎裂岩、角砾岩、片状岩、碎粉岩组成,断层沿霏细斑岩发育,具绿帘石化蚀变,与辉绿岩脉交汇处断层带内见辉绿岩构成的片状岩、碎粉岩,属B1岩块岩屑型-B2岩屑夹泥型。
总体上,f231断层具有如下特征:
(1)在空间上f231断层被f218断层限制,在1 200 m高程以下发育,1 200 m高程以上与XL316-1卸荷裂隙交汇,共同构成控制右岸边坡稳定的底滑面;
(2)在高程上倾角上陡下缓,即1 184 m高程以上倾角70°~80°之间,在1 184~1 180 m高程倾角45°~60°之间,1 180 m高程以下倾角35°~45°;
(3)f231断层上、下盘5~10 m范围内局部发育数条与其平行的小断层;
(4)1 160 m高程以上断层带宽比下部要小。
5 结 论
经过勘探调查和分析表明XL316-1卸荷裂隙密集带和f231断层是本次失稳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并且同时控制着右岸边坡整体及局部稳定,与不同的岩脉组合后可形成多个潜在不稳定块体。在边坡施工过程中和电站运行当中应密切监测边坡变形与裂隙发展动态,并采取相应有效的边坡加固治理措施。
TV223;TV642.4
B
1003-9805(2015)02-0032-03
2014-10-15
高 捷(1982-),男,四川 成都人,工程师,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