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与耐药状况分析
2015-06-05曹美林邓慧殷网虎
曹美林,邓慧,殷网虎
(镇江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 镇江212003)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等部位[1],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逐年上升,给抗菌治疗带来极大挑战[3]。为了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以便指导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我们对本院微生物室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的12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了回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临床菌株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感染类标本,包括痰液、下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分泌物、脓液等标本,剔除一周内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不计入菌株总数,共计128株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3株标准菌株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2 培养基和主要仪器 营养琼脂、SS培养基、哥伦比亚血平板、麦康凯培养基等培养基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细菌鉴定系统及配套细菌鉴定药敏板条由珠海市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 细菌分离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进行,所有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DL-96细菌鉴定系统进行,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日常药敏试验的室内质量控制。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根据2011版CLSI标准判定并根据CLSI版本的更新及时调整[5]。
1.4 数据处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分布 见表1。
2.2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 见表2。
2.3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 见表3。
表1 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分布
表2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
表3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条件致病菌[6],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问题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7]。因此,定期对该菌的药敏状况进行调查十分必要。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近两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仅次于大肠埃希菌,排第2位,与相关报道一致[8]。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样本检出率最高,占全部标本的72.66%,与茅庆云等[9]报道的数据相近。从送检科室来看,本院两年期间分离出的128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住院病区。病区则主要以肺病科(30.47%)和脑病科(24.22%)分离率最高,这与我院这两个病区老年病人占多数有关。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总分离菌株中所占的比率达到9.84%,与2011年全国平均分离率(11.2%)相仿[10]。
有文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与抗生素的选择压力有关[11]。张栩等报道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已超过35%[12],韦小凤等发现环丙沙星耐药率的明显升高与院内滥用此类抗生素相关[13]。本文结果显示我院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与陈富等的报道相似[14],可能与我院严格控制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关。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敏感率2012年为21.62%,而2013年仅仅为7.41%,显示对该菌几乎没有抗菌活性,经过对我院这两年期间抗生素使用量的分析,发现我院头孢噻肟的用量在两年中始终排在抗生素用量前三位,证实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本次调查表明,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性最高,但由于其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局部感染的治疗[15]。针对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我们推荐首选使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选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而对耐药前五位抗生素头孢噻肟、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应该严格管理,减少使用。同时,由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绝大部分来自住院呼吸系统感染者,建议要加强病区环境卫生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严格清洁消毒措施,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呼吸机的使用,尽量避免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扩散。
[1]王芬,王朝晖,邰宏明,等.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34.
[2]黄震,陈文胜,余治健,等.Ⅰ类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相关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165-168.
[3]Ullah F,Malik SA,Ahmed J.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and ESBL prevale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burn patients in the North West of Pakistan[J].Burns,2009,35(7):1020-1025.
[4]叶庆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1-833.
[5]Clinicaland Laboratory Standards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th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2011,M100-S21.
[6]何卡乐,刘弘,魏伟,等.2008-2012年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师,2014,17(1):128-129.
[7]王平珍,刘秋龙,周庆华,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合理用药的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3):260-263.
[8]Giske CG,Buar L,Sundsfjord A,et al.Alterationsofporin,pumps,and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in carbapenem resistant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J].Microb Drug Resist,2008,14(1):23-30.
[9]茅庆云,赵波,李飞,等.156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95-1796.
[10]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2011年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2,22(22):4946.
[11]Bantar C,Famiglietti A,GoldbergM.Three-year surveillance study of nosocomical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Argentina[J].int J Infect Dis,2010,4(2):85-91.
[12]张栩,盛传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99-201.
[13]韦小凤,蓝小路,覃能官.县级综合医院56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2):217-218.
[14]陈富,李岳军,周强等.2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及其Ⅰ类整合子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157-158.
[15]佟若菲,陈朝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J].天津药学,2012,24(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