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胸椎推拿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2015-06-05朱毅
朱 毅
(重庆市开县中医院,405499)
笔者自2011年来以太极胸椎推手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导致的失眠,方法简单、疗程短,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7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对照组86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30岁;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105例;病程3个月~6年,平均3.4年。两组病程、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不寐”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的诊断标准拟定为:①轻者入寐困难,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②上述睡眠障碍>3次/周;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导致显著苦恼,工作及活动效率低下。④胸肺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⑤T5~10棘突或旁开结节、明显压痛点多于两处。⑥年龄30~65岁的知情门诊患者。
排除标准:①精神病失眠患者。②伴内脏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患者。③骨性疾病骨癌、骨结核、骨折、重度骨质疏松患者。④局部皮肤病或全身传染病患者。⑤不愿接受推拿患者。⑥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65岁患者。
治疗方法
1.观察组治以太极胸椎推手法。
(1)患者俯卧于治疗床,胸部垫枕,头自然下垂于治疗床头,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自然呼吸时放松颈肩背各部。
(2)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寻找出胸椎棘旁反应点,以向心性轻手法自然放松反应点周围肌群至微热,双手掌相对置于胸椎脊旁触压痛点两侧近背直肌中点,嘱患者深吸气后自然呼气,在呼气同时双手掌同时用较轻力量以太极式(左上右下)平面相对用力旋转,即可听到“咔嚓”声,随后上下移动着力点,以相同手法完成邻近节段棘突校正。然后再以前1/2力量行相反方向回旋相应椎体。完成后,作局部轻揉治疗5min,结束治疗。
(3)此动作不强求听到“咔嚓”声。此手法包括推、按、揉、旋、切五个力量,有执简驭繁作用,一次治疗后胸背部顿感轻松。
(4)此法只用于 T4~11胸椎“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治疗。
2.对照组的选穴与手法: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根据《针灸学》[3]治疗失眠方法,选头部穴位照海、百会、四神聪、攒竹、太阳、头维、印堂、风池、天柱、失眠穴及额六线(印堂—百会线、双眉中—百会线、印堂—神庭、攒竹—太阳、风池—天柱)。用双手指腹轻揉各穴30~50次,再用推叩手法梳理额线,计约30min。
疗程: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未愈再进行第2个或第3个疗程,以3个疗程为限,进行统计。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结果:见表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意义。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体会
失眠一症,古称“不寐”“不得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可彻夜不能入寐,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加重和诱发躯体的其他疾病[5]。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头痛、健忘、眩晕、心悸等症同时出现。多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颈胸椎关节紊乱等病相关。
本研究以胸椎关节紊乱导致失眠的临床治疗观察为对象加以总结。
手法治疗失眠的中医理论依据:①胸椎关节紊乱属中医学“骨错缝”和“筋出槽”,是人体经气紊乱、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而久治不愈或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根源。《厘正按摩要术》指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已认识到五脏的生理功能直接影响人的睡眠,如《灵枢·九针》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淫邪发梦》[6]指出:“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胸背部是五脏腧穴最集中的部位,如《灵枢·背腧》指出:“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皆挟脊相去三寸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此在胸背部应用腧穴协调脏腑功能平衡治疗失眠是手法成功的关键。②失眠的病机是阴阳失衡,卫气不相顺接,阳气浮越,心肾不交。《素问·逆调论》曰:“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曰:“夫邪气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宗气积于胸中……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景岳全书·不寐》载:“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阳气浮越,心肾不交”[7],“人当睡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根,心肾自然相交……人能寐者,由于阳气之潜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阳气之浮越,究其所以浮越者,实因其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也”。肌肉筋膜是表里之气运转的通道,若筋膜阻滞,表里之气不相顺接影响营卫的运行。督脉、肾经及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对营卫的运行和功能影响较大。应用太极胸椎推手法喻推阳纳阴、刚柔相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顺接经气之意,使营卫离合有序、五脏调和有常、阴阳互根互用、顺应天时有节,失眠自然痊愈。
手法治疗失眠的现代理论依据:胸椎小关节紊乱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胸前区闷痛,胸部压迫感或胸背痛。长时间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胸椎旁肌群慢性劳损、粘连、纤维增生、组织变性、挛缩,除局部疼痛外,亦可致颈部肌群失调、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脑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衡[3],从而产生失眠。背部推拿纠正“骨错缝”和“筋出槽”,既解除粘连与痉挛,使颈背部各肌群得到运动协调,还刺激了局部神经和血管,形成反射弧,从而影响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平衡大脑的兴奋与抑制[8],从而迅速达到治疗失眠之目的。这种整体调节作用,加之胸廓的稳定,平衡的自然恢复,治愈后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关于太极手法:本手法以脏腑功能、经络理论为指导[9]。太极之太有至之意,极有极限之义,至于极限,无有相匹,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用以操作的控制。太极生两仪,左为阳,右为阴,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平稳动静,阴阳互根,运转无穷,使所用手法随心运动。由于受累胸椎存在着明显偏心性脊旁反应点,大多数人右手负重多于左手负重,其背部出现左低右高,可视为太极失衡与阴阳相搏(高者为阳,低者为阴)。在倒螺旋多维空间脊柱运动中,胸椎段有肋骨支撑,立体四边形结构相对稳定,常规俯冲手法力度难已控制,复位困难;以刚柔相济、推阳纳阴的太极手法在一定平面上使立体四边形结构微量位移,不平衡肌群得以恢复,移位、剥脱、牵拉得到改善,周围神经组织理化特性空间加大,有利于还原组织结构的平衡。本手法包括推、按、揉、旋、切五个力量,只需按太极图式用较小力即可四两拨千斤,力度易于控制,安全性高,执简驭繁,简便快廉,副作用小,不加重医源性再损伤,疗效肯定,复发率低,老少皆宜。
缺陷:太极胸椎推法虽操作简易,但仅限于T4~11节段,其力学的现代机制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石学敏 .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76,231-2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5]张晨茜,储浩然 .近5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12.
[6]黄帝内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767,874,734.
[7]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754.
[8]耿涛 .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的思路探索[J].甘肃中医,2010,23(4):44.
[9]李洪涛,赫楠 .推拿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