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设计
2015-06-05刘岚
刘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78-02
【教材简析】
《画风》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书写“陈”“眨”“涛”等12个生字,会认“宋”“艺”“赵”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伴随着知识的学习,进行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独立体验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了解三个小朋友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声音)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仅仅回答出听到的风雨雷电声,教师可引导再进一步想象:在这风雨之中,你仿佛看见什么在飘,什么在摇,什么在跑?)
师归纳:通过这几位同学的精彩描述,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狂风暴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洁白的画纸上画上太阳、房子、大树,还可以画上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可是,我们刚才听到的风,能画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画风》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画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巩固识字,整体感知
1.清大家把我们昨天学过的生字宝宝带入课文中,再次自由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从课文中认识了哪几位小朋友?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画三个小朋友头像。)
师边板书人物姓名,边讲解生字结构特征,如“涛”字偏旁是三点水,“丹”字与“舟”字的对比。重点指导写“艺”,组词。
2.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这三个小朋友很熟悉了,他们今天聚在一起做什么呢?(生:画画、画风)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
三、品读,体会语言文字
1.默读课文。学习任务和要求:默读课文,划出写人物对话和怎样画风的句子。
讲解默读要求,划句子时,横线与波浪线用以区分人物“说的话”与“怎样画风”的句子。
2.找一找。找出人物说话的句子,指名说,补充。
(课件出示)齐读。
3.逐句体会语气:同学们已经完整地找出了所有的人物对话,现在咱们来试试,看怎样把它们读得更好?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谁能画风?”(体会问句语气,语调向上扬)
陈丹是怎么回答的?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抠“谁也”,体会肯定的语气)
赵小艺却很有自信,她是怎么说的呢?
“我能!”(体会自信、简洁的语言)
4.赵小艺是随口说出这样的话吗?
(课件出示)赵小艺说:“我能!”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对比这两组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通过对比,会发现两种表述的区别,再紧抠字词“眨眨眼睛,想了想”,理解赵小艺通过动脑筋想出了办法。)
瞧,赵小艺眨着她明亮的大眼睛,真是充满了自信。咱们遇到困难时,也得像赵小艺一样,开动脑筋,让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脑海里不断地闪现!
聪明可爱的赵小艺画出了风吗?其他两个小朋友呢?清同学来读一读描写他们怎样画风的句子。
5.指名读画风的句子,补充,纠正。老师听出来了,三个小朋友画了旗子、小树、雨丝和风车,(课件出示四幅图片)可是他们并没有画风啊?它们画的风,究竟藏在哪儿呢?咱们来找一找吧!
6.谁来读一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指名读。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让你感受到风的存在?板书:飘着
陈丹画的风藏在哪里?板书:弯弯的
宋涛又是怎样画的?板书:斜斜的
赵小艺真聪明,她不仅是第一个想出画风方法的人,而且她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谁来读?你在哪个词里读出了风?
板书:呼呼地(比较“的”与“地”的不同用法)
7.(课件出示画风句子)分组读。(分析字词过程中,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挑战读,齐读各种形式,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风,吹上了孩子们的画纸,吹过了校园,吹进了教室;风,在半空中舞蹈,在我们耳边歌唱,风,无处不在。孩子们,如果让你们来画风,你会画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五、小结收获,升华课堂
瞧,咱们今天不仅学会了画风的方法,体会到了画风的快乐,还写出了这么美的一首诗歌。看来,凡事只要肯动脑筋,仔细思考,大胆想象,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到最后,我们都能像赵小艺一样自信地说:我能!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重点部分,我采用了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式,老师的讲解非常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但是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老师逐句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学生通过自主质疑解疑,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