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015-06-05熊慧
熊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14-0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从提高认识入于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充分认识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因此,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于段,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及特点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内容、方式上贴近大学生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2.因人施教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用灌输的方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者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势利导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对待这些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积极引导
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也是人们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心理反映。人的需要既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小学生需求知识、信息,希望得到理解、尊重,渴望成才成功等。
5.培养学生品质
要培养健全的人,必须让每个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分年级段实施。开设心理发展和健康教育课程,请有关老师适时开展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了“走进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成长”系列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每一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身心健康,生活愉快”。
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I.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新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融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该门课的目的所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中,把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于段融入到思想道德课中,使思想道德教育更符合学生实际;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基本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双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要占领校园这块精神文明的阵地,唱响主旋律,抵御消极文化对校园的侵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紧密围绕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校歌等,能起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利用政教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渗透“双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校园媒介营造文明健康的气氛,形成人人重视、追求心理健康,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局面。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建设一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通性,因此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的教育队伍,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与心理学教师的有机结合,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合力。要从体制上把心理学教师纳入德育工作队伍,二者的结合,便于开展“育人”工作。对专兼职德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心理健康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仪是政治观念的指导者、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他们的品质人格、道德情操通过言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而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是体现在工作方式、方法中,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在完善他人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感召作用,既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也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强化“双育”的地位与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互相配合
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素质训练是—个急需探索的新课题。尽管道德训练与心理训练在训练目标、过程和方法上有一定差异,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一致,两者的结合是—个多渠道、分层次交叉进行的过程,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信心训练”“自我心理坦露训练”“解除考试焦虑训练”“情绪放松训练”等专门性训练课程;在道德训练方面,则可以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开展各种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仿真训练机会。同时,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使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体验,使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思想道德的理论、规范得以践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仪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思政网站”,并在“思政网站”中开辟、完善心理健康专题,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双育”,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及时沟通,克服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更加真实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技术和网络“双育”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