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乐于教,寓教于动
2015-06-03鲁华美
鲁华美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在小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学生天生好动,并且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组织活动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小学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一、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活动教学模式符合了我国新课改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品德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所有的学生全部调动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课中进行活动教学尤其必要。其次,我国浙江及其周围地区有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面对着参差不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水平,我们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有必要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一般是从农村过来的,他们受到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都比较落后,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促进这些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中。通过选择活动教学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从而逐渐地降低这部分学生的戒备心,促进学生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中。因此在小学品德课中进行活动教学具有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
浙江地区是我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新课改深入推行的重要地区之一,然而就目前来说,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品德课的活动教学中多次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偏离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效率。
例如,身边一年轻教师进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的第一章节“情感与态度”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时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想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和妈妈对于我们的付出,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教学模式,然而由于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较低,或者由于小学生本身在确定主题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强,因此在组织这种活动教学中,学生在会想的时候,就会不小心跑题,然而这个时候教师却没有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教学目标上来,这样就导致整堂品德课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这种教学模式,促进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1.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的教师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地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然后围绕着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江浙地区是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最为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小学品德课的主要教材是浙教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结合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每一个章节的大目标,然后确立小目标,从而围绕着小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2.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课前教学设计
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由于我国新课改的推行时间较短,教师对于新模式的驾驭能力明显不足,我们有必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进行活动教学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将不同性格的学生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如城市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分配到一个组中,这有助于将不同性格、地域的学生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规定时间让学生进行活动,并且给学生制订相应的目标,这样在时间的约束下以及在任务的压力下,学生在活动中开小差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有助于教师真正掌控课堂。最后,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活动的感受进行讲述,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品德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利用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活动教学的真正实施。
例如,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以及心理、性格等养成的重要阶段,身边的一切事情对于他们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并且他们比较敏感,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好动,安静不下来,此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有些自卑,因此我们在进行品德课的后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感,这样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威信,从而有助于教师组织活动教学,有助于提高活动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王晨.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