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中的“双结合”
2015-06-03洪伟华
洪伟华
摘 要: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三维目标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开拓深挖作文的题材、内容,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关键词:写作;阅读;活动;结合
愿意写、有内容写是学生写作最基本的矛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强调我们用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与之对话,多层面、多角度地去解决它,去丰富它。如何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呢?我认为习作要“双结合”。(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
一、与阅读结合
1.仿写
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四年级下册《大地的话语》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诗中的重点词语,找出诗中各小节的异同。之后,我给学生一个框架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假如你是雨滴,请到我的胸前尽情玩耍。这里有美丽的田野,连绵起伏的山川,一碧千里的草原。你可以在草叶上荡秋千,在树枝上蹦迪。不论你怎么调皮,我都会觉得可爱。习作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仿写练习,既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补写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或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练笔,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展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例如,教学《草原》时,我首先交待任务,引发兴趣:“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他们是怎样话别的?请以话别为题,写一段老舍与蒙族人民告别的话。”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明确话别是双方的,蒙族人民和老舍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课文对应画面的描述,学生不仅掌握了话别的写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续写
续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北师大版的不少课文都具有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课文的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用“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续写一段话。这些续写是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是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能使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新的境界,做到将读写融为一体。
二、与活动结合
1.游览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丰富的表象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生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中更容易被激发。在指导写《桥》这一主题单元作文时,我结合“初显身手”,先带领学生游玩了家乡的古桥——华美桥。回来之后,我抓住时机:“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建有两座桥?你了解这两座桥的历史和故事吗?”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稍作点拨“家乡的桥美吗?请夸一夸家乡的桥,或你想为家乡设计更先进、造型更优美的桥吗?”由于学生在游玩和搜集活动时已获得了一些材料信息,这时进行习作,并不用冥思苦想,所以学生的写作情绪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写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文章。
2.德育活动
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成长,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每年临近清明节前夕,我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山城祭扫烈士墓,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事迹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是德育的好教材,也是习作的好素材。活动前,我先向学生说明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及与作文的关系,增强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自觉性,之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烈士墓,聆听了烈士的事迹,采访了山城人民勤劳致富的事迹。写作时,我指导学生从这些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写,因为这些活动是学生亲自经历过的,感触当然特别深,此时进行习作练习,那还不是信手拈来吗?
总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作为一线的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把作文教学与三维目标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开拓深挖作文的题材、内容,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