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的意义走失

2015-06-02范丽君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英译本红楼梦

范丽君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具有独到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如何将之用英语传达出来,是令译者颇为头疼之事。杨宪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备受推崇,各有千秋,但由于汉语言文化的精深,两种译文里都存在意义走失的问题。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表达不妥、措辞不当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不足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 英译本 意义走失

一、引言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文学创作的顶峰,如何使中华文库里的这一瑰宝在异域大放光彩很值得研究。《红楼梦》目前已有几种不同的英译本,其中两个完整的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称杨译)和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大卫·霍克斯)与John Minford(约翰·闵福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称霍译)。就整体而言,这两个译本都是很成功的。相比而言,杨译更忠实于原著,霍译译文流畅,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二、 意义走失

认真对比阅读和研究了《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两种英译本,笔者认为霍译、杨译的确很优秀,但由于汉语言文化的精深,两种译文里都存在意义走失的问题。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表达不妥、措辞不当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尤其是霍译译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1. 语言文化的误读误译

翻译中的误读误译非常普遍,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误读误译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霍克斯虽是一位汉学大家,汉语功底深厚,但汉语毕竟不是其母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请看下面的译例:

(1)况且这通常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P181)

霍译: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I dont blame you for having gone so about her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P191)

杨译: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No wonder our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f her mind and was for ever talking or thinking about you. (P209)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而因这“通身的气派”,凤姐说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倒像是老祖宗的嫡亲孙女儿。这段话内容很深,不是凤姐的世故和一般的恭维话。外孙女儿是外系的,孙女儿是老太太的直系,因此凤姐说的话表面是恭维黛玉,内里则是恭维老太太,绝无贬损史家的意思。而霍译暗含的意思是史家没有气派,显然扭曲了原意。另外,“怨不得”中的“怨”并不是“责备”的意思,霍译将之译为blame不甚可取。这两处译文让译文读者觉得凤姐实在胆大,竟然敢如此冒犯贾母,造成对原文凤姐形象的误解。

杨译表达了凤姐话语的真正含义,即黛玉通身的气派不像是林家人而像是贾家人,表现了她最擅长在贾母面前伶牙俐齿、卖乖讨好的性格。另外,杨译将“怨不得”译为No wonder,准确表达了“难怪”的意思以及凤姐嗔怪的语气,颇为得当。

但是,杨译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杨译中凤姐为讨好贾母,说黛玉通身的气派不像其父亲,这似乎在贬低黛玉的父亲和林家人,不符合凤姐圆滑世故的性格;其次,原文这几句话,表面上是凤姐赞美黛玉,实际上是有意说给贾母听的,凤姐的用语“我这妹妹”,说明她的话也是说给在场的人听的。而杨译的主语you指的是黛玉,即凤姐说话的对象是黛玉,这与原文不符。霍译的主语是She,说明凤姐不是在和黛玉说话,而是说给大家听,本意就是要显示自己的能说会道,讨贾母欢心。因此,霍译的译法有助于塑造凤姐的形象。

(2)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P184)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littl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P201)

杨译: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more delicate than Xishi. (P216)

原文将林黛玉与比干相比意在突出黛玉的冰雪聪明、才思过人,与西施做比较意在突出黛玉的柔弱美。在此,霍译出现误读误译。首先,霍译用martyred形容比干意在表明其殉道精神,而原文并无此意。其次,“多一窍”并不是说黛玉的心与比干的心相比多一窍,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会让译文读者感到疑惑:难道林黛玉是妖怪吗?她怎么会有那么多心腔呢?再次,霍译虽然指出西施是美人,但没有表现出黛玉的美,只是强调她遭受的疼痛,背离原意。相比之下,杨译简洁、明了,与原文贴切。

2. 表达不妥

译者即使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翻译时的表达也会有不当之处。

(3)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药,方不伤脾胃。([1]P183)

霍译:Dai-yus parents had brought their daughter up to

believe that good health was founded on careful habit, and in pursuance of this principle, had always insisted that after a meal one should allow a certain interval to elapse before taking tea in order to avoid indigestion.([1]P198)

杨译:Now Lin Ruhai had taught his daughter the virtue of

moderation and the harm caused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by drinking tea after a meal. ([1]P214)

霍译想当然地将林如海译为Dai-yus parents,意在表现黛玉父母对女儿的言传身教。原文则无此意。原文只说林父不提林母,意在表现林如海的形象,进一步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林如海平素教女儿“惜福养身”,即不贪婪,有节制,可见其为人清廉。林如海以“学而优”仕进,当然看不起那些靠祖上荫功戴上花翎的膏梁轻薄之流,甚至对现居工部员外郎的贾政,虽是内兄,却也不将他放在眼里,要不是考虑到贾政为人谦恭厚道,他也不屑于托孤于他,由此可见林如海的孤傲。在父亲影响下的林黛玉怎不清高自矜,孤傲不群。这样一来,黛玉的性格自然也反映出来了。霍译显然失去了这层意蕴。

相比之下,杨译比较忠实,但也有不妥之处。首先,原文这一句是插入语,其前后皆是对晚饭场景的描写,译时虽需转折连词,但Now一词实在突兀。其次,林如海虽是鼎甲出身,探花及第,当时也不至于知道“消化系统”这个词,怎么会说出the digestive system这个词组呢?

(4)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1]P184)

霍译:Though outwardly a handsome sausage-skin,

He proved to have but sorry meat within. ([1]P200)

杨译:For though endowed with handsome looks is he.

His heart is lawless and refractory. ([1]P216)

原文描写贾宝玉时,引用了批评贾宝玉的《西江月》二词,这是其中的一句。“皮囊”即外表,长相。佛家人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草莽”即杂草,无用之物。“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儒家那套仕途经济学问。霍译的比喻很具体,但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

这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致“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了。杨译lawless,refractory表现了宝玉不羁、叛逆的性格,含有赞许的意思。

3. 措辞不当

要将古典文学的韵味传神地译成英语时,措辞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用词准确、精炼,恰当地反映原文的语域特征。

(5)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1]P181)

霍译:In obedience to the command Xi-feng at once exchanged her grief for merriment. ([1]P191)

杨译:Xifeng switched at once from grief to merriment. ([1]P209)

因贾母笑道“快再休提前话”,凤姐便急忙改变腔调,从“用帕拭泪”到笑骂自己“该打”,前后还不到半分钟的功夫。“忙转悲为喜”几个字,就把她那种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典型特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译者要再现原作非凡的语言艺术和王熙凤的性格,就不能不着力把这一词组译好,特别是那个“转”字。霍译exchanged显得文绉绉,体现不出凤姐那种转折之大和变化之快,不够理想;而杨译则用switched极言其快,把凤姐的那种口吻、动作、表情和心理和盘托出,使译文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 结语

《红楼梦》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原作者的创作动机,都有艺术价值。霍译和杨译意图再现原著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因此两种译文都可称为真正的全译。但是,尽管译者尽心尽力,译文还是出现了意义走失的问题。这一点不容忽视。正确地表达原文内容是对译文最基本的要求,为此,译者不仅要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还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措辞的重要性。对意义的翻译就是对语言文化和所反映的其他文化的翻译,因此,译者对原文文化的理解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党争胜. 翻译名篇欣赏[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宏印.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英译本红楼梦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