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5-06-02李明亮
李明亮
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新奇、有趣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对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对这样的课才会感兴趣。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
二、新颖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三、结合背景材料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都给出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材料。但有些老师会认为本章内容还没有学习,章前的实际问题还没法解决而忽略这些难得的素材,直接进行教学。最后至多把背景材料当作一道应用题来解决,这种处理方法包含着许多应试的成分,使背景材料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正确的方法是学习本章内容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带着疑问学习本章内容,使学习有了目标和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背景材料的使用应贯穿本章学习的始终。
四、运用数学软件
教学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景有机结合,使学生形象感知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如几何画板被引入中学数学课堂,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地去动手实验、去发现、去创造成为可能和现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去构建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去研究他所关心的个性化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以发展。还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比较直观的向学生演示一些几何问题,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五、运用生活实例
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都有着各自的实际背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去引入概念,抽象出概念,使现实问题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去领略发现的过程,培养其应用数学的兴趣。而不要简单地把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看成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后,也有必要对所依托的实际问题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如,在“二面角”教学中,教材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如此引入,必然会使学生对二面角有了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但也许是受课堂教学时间及新课内容的限制,教材没有对其相关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些思考题:(1)如何测出水坝的二面角?(2)决定水坝二面角的因素有哪些?(3)如果你作为一名工程总设计师或主管领导,该怎样修建水坝?甚至可以与三角函数结合去构造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
六、进行作业布置
兴趣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因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学了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后,我留了这样的作业: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
七、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与三边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同时教师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也对数学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