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2015-06-02黄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谣亲人手法

从全国范围看,散文依然是高考阅读考查的主要文体。一般用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多是中规中矩的,段间关系、句间关系清晰明确。所以,从高考角度看,散文的章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高考的散文阅读,不仅要读懂原文,还要注重审题、答题技巧,分析存在的问题等。如果没有答题的方法,会大大影响现代文阅读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本文主要就散文阅读解答技巧来指导考生怎样阅读并解答散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①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②“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③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④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⑤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⑥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⑦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⑧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⑨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③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4分)

12.请指出第⑥段的写作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你认为第⑨段中的“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⑥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⑥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⑥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2)(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4)(5)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鼓励 ①小妹三年未归,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②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呆立 ①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坚决 ①三舅在“思绪”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②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专注 ①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②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恍惚 ①第⑨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②第(11)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5)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因为第②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⑦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⑦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第③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①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②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③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④照应前文。

(5)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1)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个答案分析架空;第(3)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第(4)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5)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①(从内容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②(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③(从表达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2)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探究写作意图的方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总之,对于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阅读功底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仍能增加你的分数。一般来说,解答阅读题,首先要审题,认真阅读题干,看清分值;其次要落实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模式;第三,回答时要多维度思考,分析要具体;第四,回答的语言要简洁通顺,层次清楚。

黄洁,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

猜你喜欢

民谣亲人手法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拟人手法真多情
亲人
念念不忘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民谣
亲人( 连载一)
何为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