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三个关系” 实现“三个统一”

2015-06-02韦喜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统一

韦喜英

摘要:本文从解读语文新课标关于个性化阅读有关论述着手,分析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引出个性化阅读必须把准文本与感知的关系,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统一;把准务实与存异的关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准自主与点拨的关系,实现阅读实践与有效指导的统一。意在纠正教学实践中,因片面理解个性化阅读而引起的偏差。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文本与感知 务实与存异 自主与点拨 统一

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个性化阅读包含以下的内涵:

1.“认真钻研文本”——要立足于文本。

2.“加深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人文精神的领悟。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教师不能包办,要立足文本有效点拨。

由此,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三个关系”,实现“三个统一”,才能使个性化阅读取得预期效果。

一、把准文本与感知的关系,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统一

作者、文本、读者是构成阅读交流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头,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源,而文本是交际信息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等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志,充当作者与读者的媒价。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活动,必须先完成作者—文本—教师的交流(既备教材的过程),再完成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交流(既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两个交流过程中,文本都成为沟通信息的桥梁。因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立足文本,以文本为本。当然,绝不是“尽信书”,也不等于文本是唯一的材料,其实质是立足文本而不宥于文本。

不宥于文本,这就得善于联系学生的感知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拓展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直接、间接经验,走入生活空间。要引导学生由文本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环境,由有限的文本空间走向无限的语文实践天地,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广博而富有内涵。

善于联系不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必须根植文本,寻求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进行联系。例如,学习《小露珠》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露珠,上课时准备了带露珠的芋叶。学习《望月》时,让学生分专题去广泛搜集、积累古诗,举行有关月亮的古诗朗诵会;学习《霍金》时,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小故事、人物简介、工作情况等。通过与学生生活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联系,生成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学生更易于转换角色,进入文本世界,真切体验文本形象及语言情感。

二、把准务实与存异的关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一)务实——“工具性”的基本要求

个性化阅读不是空中楼阁,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基本素养、掌握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因为文本以文字的形式来提供信息,文字要达到提供信息的目的,必须使文字语言化。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文字认读识别的问题;二是如何使文字语言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语言形式问题:小到标点、字词,大到语段、篇章、谋篇布局等。语言形式丰富多样,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述;有按顺序娓娓道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即使是同一主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如同是表达伟大的母爱,《麻雀》一文是尽情地渲染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荔枝》一文,则是惟妙惟肖地描写母亲对荔枝喜爱却又舍不得吃的细节,《秋天的怀念》则在叙写“我”下肢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对我的照顾,同时深刻抒发“我”心灵的感受。

(二)存异――“人文性”的必然结果

“异”指的是学生独特的个体感受、体验和理解。汉语言的魅力是世上少有的,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是通过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创造性的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表述,加上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而凸现出来。正是文本语言存在独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个性化阅读所要寻求的“异”。如《跳水》一文,课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在危急时刻,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学生却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提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时,一位学生回答:作者想告诉人们越是平安的时候越是要保持警惕,防止事故的发生。教师问她依据是什么,她说课文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风平浪静”时发生的。显然,这位学生把安全教育的体验迁移到对《跳水》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理解虽然有偏差,但也不是错误的。所以老师弄清她的想法后,肯定了她的独特感受,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三、把准自主与点拨的关系,实现阅读实践与有效指导的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所谓学会学习的人,实际上就是拥有自学能力的人。从这点上看,学生的自主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虽然主张“自在而为”,让学生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的汇报形式,但它却区别于学生盲目的“自由活动”。在展开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他们合作学习的伙伴,是引领他们深入学习的向导。因而适度点拨显得非常有必要。

教师要在知能契合点上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即语文知识;“渔”即语文能力。教师就要抓准知识点,转化能力点,让学生在知能契合点多停留,多赏析。比如《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课题追问的形式罗列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以图表、文摘等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再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汇报。汇报时,学生可当小老师(对课文知识进行一个梳理)、小演员(扮小燕子过冬)、小博士(讲讲冬眠的其他趣闻),使学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在情趣激发点上点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驱动力,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创造出最佳的情趣激发点,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又尽兴。《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是诗人有意虚化了的意境,是学生阅读的盲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寻之无痕,品之无味的乏倦感,而通过图画与音响,就可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情趣,由虚探实,就此及彼,使学生心中有暖暖的春意,眼前有浓浓的春景。

总之,只有把准以上“三个关系”,实现“三个统一”,才能比较全面地实现个性化阅读目标。当然,它不是都要表现在某一节课中,而是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只有如此,教学实践中才不会出现偏差。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UC统一通信在高速公路的应用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