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上的缺失令人焦虑
2015-06-02本刊编辑部
意识上的缺失令人焦虑
我国的土壤污染在加剧,但对土壤污染的拯救意识却一直没有提高,意识上的缺失更是令人焦虑,这比污染更可怕。
追溯到42年前的1973年,在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上,中央就提出了很多存在的环境问题,随后也展开了全国重点区域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等工作,但主要围绕的还是大气和水污染,而并未重视土壤污染问题。直到2005年,全国范围内才首次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由当时的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启动经费预算达10亿元。
环保意识上的缺失,带来的是高成本的治理成本。还是以固原市为例,该市在治理白色污染中曾尝试使用可降解覆膜,但可降解覆膜使用期是两三个月,而固原农业生长时间长,农作物还没有完成生长,覆膜就降解完了。最后就只有回收这一条路可走了,2012年,彭阳县开始试点,回收利用残旧塑料膜,但却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农民不愿意回收。西吉农民薛俊仁直言,不但麻烦还挣不上钱。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一天捡残膜,顶多捡两三亩地,带泥带沙子每亩能收十三四公斤,每公斤8毛钱计算,农户一天能赚30元,只相当于打零工的一半,加上运输费用,不赚反亏。”
湖南治理污染时,动员重点污染区内企业进行搬迁,或是直接关停。而这一项工作同样遇到较大阻力。比如湘潭岳塘区竹埠港是老化工基地,当地政府计划将这一区域内的26家企业全部搬离,但现实的状况是“基本搬不动”,政府同样在为治理投入了相当大的代价。
北京律师董正伟曾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土壤污染数据,在环保部的行政复议决定书中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待核定数据后向社会公布。对此,有解读称,“因为污染过于严重,因此难以公之于众。”
大地已满目疮痍,而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已经警示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不能污染以后再治理。大地之殇,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