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新友和他的偏锋新艺术空间

2015-06-02

艺术汇 2015年2期
关键词:收藏家画廊当代艺术

2006年,偏锋新艺术空间落地北京索家村。2008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入驻798艺术区。从2006至2015,偏锋新艺术空间已走过近十个年头,“A+A”、“图画手工”、“抽象艺术”系列展……由其打造的多个品牌展览项目,为中国艺术家搭建了一个个展示交流的多元平台。

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创始人王新友,一个爽朗的东北汉子。在没有成立偏锋新艺术空间之前,他是书画和当代艺术的藏家,他最初是做中国传统书画的收藏,后逐渐转为收藏当代艺术,并以发掘当代有潜力的新艺术家为己任。现如今很多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人都成为了偏锋的朋友。在大家眼中,王新友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看看展览、走走工作室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近年来,他一直在对中国抽象艺术进行探索与思考,并致力于中国抽象艺术的推动与发展。在他看来,艺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沉淀、探索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还是艺术市场,都需要“共同成长”。

I ART:在创立偏锋新艺术空间之前,你是一个热衷书画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决定做这样一个新锐的艺术空间?

王新友:2003年的时候,“非典”使得北京的春季拍卖暂停了,之后的秋拍启动后,几乎所有艺术品的价格都翻番了。比如说:原来两三万的吴湖帆的一平尺左右的作品,当时一下涨到七八万,买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就买了一些油画作品,像颜文梁,关良、陈逸飞的作品等等。我买的最贵是陈逸飞的一幅1.5m的作品,五十万左右。2004、2005年的时候,我开始去艺术家工作室或美院走访,看一些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发现有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很不错,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开一个画廊的想法渐渐萌生。

I ART:从之前的收藏家身份到成为画廊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身份转变的?你觉得收藏家和画廊主相比,更喜欢哪一种身份呢?

王新友:对我本身来说,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且合情合理的转变。艺术是我的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艺术让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之于我,是一种提高自我修为的工具。在身份的定义上,“画廊主”这个身份是我必须面对和愿意接受的。但我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我也不喜欢叫自己收藏家,我觉得现在称一个人是“某某家”太随意了。这种文化上的宽泛定义,使得“家”原本崇高、学术的定义没有了,好比现在美院的一些学生,画几幅画就觉得自己可以自称艺术家。当然这种现像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我很清楚自己不是半斤八两,我也很清楚自己是半斤八两。只有像黄宾虹、齐白石那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家”。

I ART:偏锋新艺术空间于2006年落地索家村,为什么要取“偏锋”二字?

王新友:取“偏锋新艺术空间”这个名字,一是因为读到易英先生的一本书就叫《偏锋》,很受启发;二是我当时没有经验画廊的经验,仅仅对策展略知一二,媒体推广、联系艺术家、藏家等等都不太懂,所以,“偏锋”也是对自我一种挑战和态度,以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摔打磨练、探索成长。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做的第一个展览叫“出格“,画是两米五的尺幅,当时我都从1米5高处开始挂,现在想来也是趣事。

I ART:“To Be Together”是偏锋新艺术空间一直秉持的理念,在你看来,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愿景?

王新友:尽管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繁荣,但相比传统艺术市场和西方艺术品收藏体系,无论是创作者的水平,还是经营者的水平、市场成熟度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艺术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是不能够急功近利的。这其中无论是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策展人、还是市场,都需要“To Be Together”(共同成长)。不过,当时的中国画廊业非常缺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大部分参与者都是艺术爱好者或有美术史背景的人,他们的长项是对艺术史和当下艺术现状比较了解,但劣势在于有些操作手法过于简单和粗暴。相比这一点,我有在企业经验管理的相关经验,把其它行业的经验融合进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效果的。也因此,在“To Be Together”的理念下,我们和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走到了一起。

I ART:2008年,偏锋新艺术空间从索家村迁入798艺术区,在这其中,区位因素是促使偏锋新艺术空间搬迁的主要原因吗?如今,有人批判798艺术区已经进入衰退期,昔日光环早已不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遇冷,你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

王新友:画廊搬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在索家村太偏僻,对艺术家和想看展的观众来说都很不方便;二是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的798艺术区比较萧条。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艺术行业说到底也是商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起起伏伏的过程,但这个行业受的打击未免有点太大了,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的准备不够吗?又或者是大家把这个行业操作的太简单了?在画廊的经营上,我已经做好五年内没有回报的心理准备,否则就只能是杀鸡取卵,但这就不单伤害了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也伤害了收藏家与你的这种长期交流。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觉得不要把艺术孤立在社会之外,艺术只是国计民生大环中微弱的一个小环,不能与社会分离。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建设都放慢了GDP的增长速度,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一直用前几年那样的发展速度来认识和期许中国当代艺术,是不正确的。2014年的艺术品市场需要放慢速度、深度调整,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自我的批评与反思。纵观2014全球艺术市场,以当代艺术为例,西方艺术市场已处于回升阶段,而中国艺术市场却仍在深度调整之中。这种调整包括两个部分:调整价格即艺术品价位的回调;调整名单即那些美术史中很重要但长期被市场忽略的艺术家,应当给予关注。目前中西方艺术市场的不同境况,也深刻说明了一个问题,某些时候,我们是在关起门来自嗨。所以当我们和西方艺术市场处于一个平台的时候,我们的某些弊端就会暴露。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不过100年,当代艺术的发展不过30年。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断然不能只追求价格的上升。

I ART:从近几年的偏锋新艺术空间做的展览来看,王川的、梁铨、谭平等的个展、抽象艺术系列展(2014年已经是第七回展了),抽象艺术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主线,那么你对中国抽象艺术是如何看待的?

王新友:不客气地说,中国抽象艺术80%都是洋垃圾和伪抽象。我只对那些进行多元抽象探索的艺术家有兴趣,前些年艺术市场流行的样式我们都清楚,2014年抽象艺术又开始流行,我相信擦亮眼睛的不仅是我一个人,很多艺术机构、藏家也包括艺术家都在保持警醒之心。我在这里也劝那些跟风的艺术投机者,做艺术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对艺术的虔诚。现在应该是中国抽象艺术“补课”和学习的时机,而远远未到集体“井喷”。而不能为了市场和金钱带上形式的枷锁。抽象艺术永远都是小众的艺术,尽管美国的抽象艺术曾经如火如荼、家喻户晓,但最终留下来得也就是那寥寥几个人而已。

I ART:你觉得目前中国抽象艺术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王新友:主要问题是市场的干扰。影响了大家的学习能力和视野。王川在八十年代末期转变了他的创作方法,放下了表现、放下了写实,开始转为抽象,这种转变不是因为市场,而是对内心的一种回归,所以王川的艺术创作真实的呈现了内心的自我触觉与表达。除此之外像尚扬、孟禄丁、谭平、丁乙、余友涵;年轻的艺术家包括王光乐、张雪瑞、王剑等……这些艺术家在抽象艺术上探索了多年,在艺术的创作与表达上坚持着艺术的纯粹性,在这样一种喧哗、商业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像他们这样不受市场干扰,始终保持一份警醒与纯粹,是贵为难得的。纵观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有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在市场的干扰下,已经迷失了对艺术追求的初衷与本心,成为了艺术商业的奴隶。

I ART:偏锋新艺术空间已经举办了连续七年的抽象艺术系列展,从第一回到第七回,你有怎样的一些收获?

王新友:前五回的抽象展,作品除了一些朋友的捧场,几乎没有销售,可以说七年中的前五年我们一直在做推广抽象艺术的基础工作。直到2012年开始,抽象艺术才陆续有人关注,抽象艺术作品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中国抽象艺术市场这样一个看似缓慢的发展过程其实是艺术市场正常的发展规律。

I ART: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坚持在推动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王新友:就像从八十年代开始跟着父亲买画的经历教育我的那样——艺术是需要沉淀的。我喜欢艺术,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责任。在推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上,我们才做了七年,未来还能做多久我不知道。随着不断地深入,我发现抽象艺术需要探究的东西太多了,也因此我陆续减少了画廊的展览,因为我觉得我们面临着太多的问题,我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I ART:谈到抽象艺术,有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就是很多观众会觉得看不懂抽象艺术,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是如何看待的?

王新友:大多数人能够说自己看不懂,这是很勇敢的。抽象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相当一部分抽象艺术家都是从具象过渡到抽象上去的,但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表达,更加自由、更想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所以我们在抽象艺术作品中经常看到苦闷、傍徨、歇斯底里、忧伤,也看到温暖与美好。对于艺术理解的能力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除此之外就是多看,看的多了,就会慢慢懂了。

I ART:抽象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交易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王新友:现在抽象艺术作品在市场中的交易还是比较频繁的。从2013年开始,偏锋开始放慢步伐,更加侧重艺术的积累而不是销售作品,我相信若干年以后艺术家和艺术市场会感谢我没有做破坏抽象艺术市场的事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收藏家从心里喜欢抽象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投资。

I ART:除了常规的展览项目以外,偏锋新艺术空间还做了许多公益合作项目的尝试,比如赞助央美美术馆做一些实验艺术项目,与香港公益组织“乐施会”合作主办的“粮食”主题展等等……你对于这些公益项目的开展是如何看待的,在未来,偏锋新艺术空间又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王新友:一个空间的场地和表达是有限的,但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介入,所以偏锋新艺术空间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的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艺术家有更多表达的途径。在未来,我们也会陆续展开一些国际品牌的跨界艺术合作,让艺术和更多的人产生温度。

I ART:从2006年到2015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很快就要跨越十年的节点,这一路走来,作为创始人的你,有哪些收获?

王新友:到第十个念头,我想说:OK,我要出发了。因为这十年对我来说是学习的过程。我的目的地是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期望的未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国际视野切入,搭建中西方艺术交流对弈的平台。

猜你喜欢

收藏家画廊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可疑的手印
画廊
画廊
画廊
眼光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