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流行期,家有宝宝需防范
2015-06-02汪笛黄先玫
汪笛+黄先玫
3月下旬,1岁半的小佳突然发烧到38℃,变得不爱吃饭,家长都以为小佳感冒了,赶紧给孩子喂退热药、感冒药。第二天一早,小佳的体温退了,精神有所好转,但细心的妈妈发现孩子的手心和大脚趾边上有几颗细小的红色皮疹,不敢大意,赶紧送小佳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手足口病,这可把一家人吓得不轻。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这么可怕呢?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最多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 16,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例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餐具、玩具等物品传播。
手足口病的特征
①手足口病不是得过一次就终生免疫的,有患多次的可能,因为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分型,感染另一型病毒将再次引发手足口病。
②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4~9月份。
③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患病人群,占报告病例的90%以上,尤其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④绝大多数患儿发病时症状较轻,一周左右会自愈。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若不及时就医可危及生命,特别是重症患者病情发展相当迅速,甚至短时间内死亡,但重症概率较低,在1%以下。
手足口病的识别
1. 发热。婴幼儿发病初期一般有低热或者不发热,很少有高热者,伴有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症状。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家长需每天注意宝宝体温的变化。
2. 皮疹。大多数患儿手、足、口三个部位会同时长出米粒大小的红色皮疹,有的臀部、肛门附近、膝盖等处也可出现,常呈水疱样,一般不痛不痒,不会结痂、留疤。少的仅1~2颗皮疹,多的可密密麻麻分布,随着时间推移常会增多。
重要提示:
手足口病不是皮疹越多,疾病越重;相反,有研究显示,重症手足口病往往皮疹很少。所以在疾病流行期,家长需每日仔细检查孩子手心、脚心等部位有无异常,若发现可疑皮疹,即使1~2颗也不要放过,需立即到医院就诊。
3. 口腔内疱疹。有些分布于颊黏膜或牙龈等处,类似口腔溃疡,宝宝在哭闹或吃饭时家长需注意查看。有些分布于咽部,需医生检查才能发现。大一些的宝宝会说喉咙痛,表现为不愿意吞咽;小宝宝可能仅有哭闹、不愿意吃奶、流口水增多等。
手足口病的就诊
1. 若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手心、足底可见细小皮疹,或口腔内可见疱疹,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2. 目前,我国手足口病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各地区有指定的接诊医院,若不清楚定点医院且尚未确诊,尽量前往大医院的儿内科门诊或急诊就诊。
3. 若经确诊,复诊时前往当地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就诊。若不清楚,家长在首诊时需向医生咨询复诊的具体医院及门诊。
4. 若宝宝近期和手足口病患儿有过接触,或者幼儿园、小区内有手足口病发生,家长要告知医生以便综合诊疗。
5. 对于患手足口病的宝宝,医生除了详细体检外,常常会要求验血检查,主要为了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这是为了更好地区分普通病例还是重症病例,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家长需积极配合。
6. 若是轻症病例,大多数不需要住院,只要对症用药,在家隔离治疗,注意观察和护理,门诊随访。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
居家护理的要点
1. 居家隔离。手足口病是传染病,患儿往往抵抗力更弱,隔离一方面是保护患儿不被其他细菌、病毒进一步感染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他人不被传染。待宝宝体温正常、皮疹完全消退康复后,在家再观察一周,才能去托儿所或幼儿园。
2. 发热护理。宝宝体温在38℃左右时,家长可适当为其减少衣物,洗温水澡,或用温水擦身,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宝宝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对既往有高热抽搐史的宝宝,家长应遵医嘱对宝宝及时进行退热。
3. 皮肤护理。随着病程的发展,皮疹越来越多,家长要经常清洗晾晒宝宝的衣物、被褥,要剪短宝宝的指甲,防止搔抓皮疹引起破溃感染。对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家长要特别注意大小便后及时清理,保持宝宝臀部干燥透气。
很多妈妈在宝宝生病发热时,不敢给宝宝洗澡,其实是不对的。洗澡除了有助于降温,还有助于观察皮疹。家长给宝宝洗澡时,将水温控制在37℃最佳,注意动作轻柔,以免刺激皮疹,洗完后立即给宝宝擦干穿衣,避免受凉。
4. 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清洁,多饮水,大宝宝进食后以温开水漱口,小宝宝喂奶后少量喂水。饮食清淡,少量多餐,以有营养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如稀饭、鸡蛋羹、面条、香蕉等,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密切观察。首诊后已确诊的轻症病例,在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每日应对照下列各项观察宝宝,若出现其中任何一项,提示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定点医院复诊。特别是病程在第1~3天的3岁以下患儿,家长更需密切观察。
(1)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且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精神萎靡,嗜睡,呕吐,易惊,无力,肢体抖动。
(3)面色苍灰,出冷汗,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特别是唇、指(趾)
甲床等部位。
(4)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困难,咳白色或血性泡沫样痰。
若家长自己没有把握,最好每日至定点医院复诊,由医生检查判断。
手足口病的预防
1. 勤洗手。家长带宝宝去过儿童乐园、早教中心等公共场所后,一定要给宝宝彻底洗手,回家最好更换衣物。同时,家长外出回来后也要洗手、更换外套后再抱宝宝。
2. 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家长要纠正宝宝吮吸手指、咬东西等习惯;对宝宝的衣物、被褥、毛巾、手帕、口水巾等要经常清洗、晾晒;奶瓶、水杯、饭碗、勺子、玩具等要洗净消毒后使用。
3. 家里多通风,为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
4. 给宝宝多喝温开水,多吃新鲜蔬果,均衡营养,同时给宝宝吃的食物要煮熟、煮透。
5.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宝宝体质。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不要带宝宝到
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但也不能总闷在家里,可适当带宝宝到户外散步。
专家简介
黄先玫,儿科博士,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科研、教学近30年。擅长小儿心血管疾病及危重症疾病诊治。担任浙江省儿科分会常委,杭州市儿科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手足口病诊治专家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