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中语文教科书之外国文化

2015-06-01陈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译作教科书外国

陈恺

摘 要

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语文 教科书 外国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增强理解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这种教育能够促进整合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1]。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大潮流的影响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原本相对封闭的各国文化也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无法完全置身于“世界”之外,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那么,面对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侵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应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正确构建我国学生乃至人民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教科书作为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教科书中就无可避免地要贯穿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国文化的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科书编排设计的主要依据,其处处都明确提到要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进行审美教育”,“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2]。课程设计思路也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追求,这一套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和16门选修课在内的教材。必修课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每册必修课的“阅读鉴赏”部分都编选了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每册必修课的“名著导读”都介绍两部名著,每册都有一部对国外作家名著的导读。“名著导读”的编排理念在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3]。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都有更为具体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其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2]。在课程目标上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2]。

由此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等都体现着在多元文化视域下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从而引导着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篇目的合理编排。

二、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1.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数量、国别

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有5册,课文共有79篇,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占总篇目的17.72%。必修课中外国文化译作涉及到的国别有美国、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和日本六个国家,其中美国的作品就占有7篇,法国和英国各占2篇,俄国、德国和日本则各占1篇。另外,必修教科书每册最后还设有“名著导读”,每册2篇,总共10篇,外国名著就有5篇,占了总数的50%。

选修课分为5个系列,15门选修教材。这5个系列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这15门选修教材中涉及到外国文学、文化的有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演讲与辩论,共有7门,占选修教材一半的数量,份额较大。这些教材中纯外国文化译作的是《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其他5门都是中外交杂,各占一定的比例。这些选修课的作家作品覆盖的范围较大,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分为8个单元,一共16篇文章,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巴西、印度、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典、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奥地利。这8个单元都展示了这14个国家优秀的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好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必修教科书还是选修教科书,外国文化译作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足以说明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对于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2.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材类型、体裁、年代

从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来看,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材都编排有外国的优秀作品,传递着外国文化价值观,带给学生不同文化的熏陶。

首先,从选材类型来看,类型多样化,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浪漫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作品;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品,同时还有现代主义的作品。

其次,从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来看,5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有演讲辞、小说、戏剧(话剧)、随笔、杂文、科普文章、自然科学小论文。选修系列的除了必修教科书所选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外,还涉及有诗歌、散文、影视、传记、辩论等体裁,这些多样的体裁丰富了生生的学习内容。

再次,选编的外国文化译作的写作年代,必修课中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选修课从古希腊到现当代都有,跨度之大、涉及年代范围之广,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通过选编这些外国文化译作,传达了异域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别国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为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这对于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养成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别国文化,从而取其精华,完善自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一些介绍外国作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必修5第4单元第12课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和第13课英国作家史蒂芬·霍金对于《宇宙的未来》的介绍,还有必修3第13课美国作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等,这些文章对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进行介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也能了解到“新阶段的‘国际化,必须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积极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解决地球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出贡献,参与能保全宇宙‘地球号生态系统和使自然、人、机器共同生存的人类文化的创造”[4]。

同时,还有介绍外国有关爱的艺术的译作,如必修4第3单元第9课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通过《爱的艺术》,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地对待爱。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和选修)的编排设计和选文无不涵盖了外国文化译作的痕迹,处处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充分贯彻了外国文化教育的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外国文化教育。

但是,教科书自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多元文化视角的要求是要欣赏全世界的文化而不只是部分文化,然而我们的教科书在选文方面存在着以欧美主流文化为中心,忽视了其他大洲的优秀文化,以及欧美地区的非主流文化的状况。由前面分析可知,第一,入选教科书的外国翻译篇目存在“一边倒”的现象,特别是必修教科书,欧美的作家作品占主流地位,亚非的作家作品居于次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尤以美国的作家作品最多,占了入选篇目的50%。选修教科书的《影视名作欣赏》更为明显,入选的9篇影视剧本,除了4篇是中国的,剩下的5篇全是美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作品毫无踪影。第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精读课文只有6篇,略读课文占了8篇,外国文化译作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自所占的比列不够协调。第三,入选的作家作品也存在性别差异,必修教科书的作家全是男性,选修教科书的也几乎都是男性。男性作家作品成为了外国翻译作品的首选篇目。第四,缺乏外国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由此看出,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编排设计还无法摆脱西方国家主流男性作家作品的影响,西方的非主流作家作品以及亚非等其他地区的作家作品严重缺席,片面化比较明显。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反思,边研究、边调整、边实践,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排体例。首先,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国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的实际,渗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方针政策,让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有政策上的依靠和指引。其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再到实施建议都要充分渗透对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再次,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择要真正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其非主流文化,还要关注西方国家以外的各种文化,如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也要注重精读和略读的合理安排,比例要协调,不要“一边倒”;对于入选的作家及内容也要注重性别平等,优秀的女性作家作品也应考虑选入教科书,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胸襟。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要防止片面化、单一化,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桥梁作用,引导青少年认识人种与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理解和平、人权、平等、正义和生命等价值,成为真正合格的‘世界公民”[5]。

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外国文化译作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地编排课文,既要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具备全球视野,让学生从外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正确与别国文化接轨,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忠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360百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EB/OL].http://baike.so.com/doc/3774875.html.

[3] 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

[4]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王涧.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译作教科书外国
what用法大搜索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藏起来的教科书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