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公共关系的架构与协作路径

2015-06-01殷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浦东新区公共关系社区

殷凤

摘 要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其发展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支持,由此也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社会公共关系网络。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三个主要结点,即三类主要组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介机构、社会性支持组织,其职能定位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脉络。学校与这些组织发生经常性的联系,希望结合其功能定位及合作关系,进一步厘清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期实现协同增效的愿景。

关键词

社会公共关系 组织架构 协作路径

一、学校社会公共关系的界定

学校社会公共关系,指的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与支持其发展的、产生直接或间接互动的系列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研究学校的社会公共关系,为的是将学校的外部关系纳入学校建设的范畴,最优化地利用教育资源,以促进相关支持组织对学校的认知、理解与支持,从而体现学校的社会职责。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深入拓展,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其社会公共关系越来越受到专业研究人员的重视,希望能够从学校的“外围视角”来构建学校持续发展的优良外部环境。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实施“优化教育公共治理,完善教育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与学校之间畅通的合作渠道,以及相互之间的网络链接关系。显然,学校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有效处理并优化其社会公共关系,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

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学校发生必需的、经常性联系的组织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于浦东新区学校数量多,所以根据区域划分为四个教育署,教育署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部分管理的职能;第二类是浦东新区范围内的教育中介机构,包括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教育发展研究院、督导室等业务指导机构,以及独立运作的教育类社会团体组织等;第三类是社会性、群众性支持组织,以家长委员会为载体的家庭,以及社区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这三类组织从不同层面支持着学校的发展,也构成了学校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三个主要结点。当然,学校还与民防、卫生、安全、工程等部门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联系,本文将主要讨论上述三类组织所构成的学校社会公共关系,见图1。

图1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公共关系组织架构图

二、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发展提供财物保障

学校的办学体制、教育环境、教育投资等维度对浦东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公办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态和关系性质[1]。鉴于“庞大的教育事业”、“广阔的管理地域”、“多元的办学体制”等特征,自浦东新区成立之时就开始了以“大政府、小社会”为指导思想的探索[2]。2004年5月,教育局下设教育署,依地域成立了四个教育署。作为派出机构,教育署与教育主管部门是“同一层面思考、不同层面工作;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承担确保政府指令得以贯彻执行的职责,如服务、指导和交流等工作,但不涉及人事和财务工作[3]。教育署介于政府和办学实体之间,促进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运行及职能转变。

鉴于教育署的职能定位,学校与教育署之间的工作联系主要体现在管理服务与信息交流两个层面上。第一,是学校与教育署之间常规管理上的往来,教育署的科室依据工作内容做了划分,一是业务类的,包括学校业务和学生业务;二是管理类的,包括综合事务和党群事务,与业务类和管理类相对应的是业务科室与综合科室,同时也包括对学校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第二,学校将教育署作为一个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署级层面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有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这种为学校发展提供的“贴近服务”的做法,赢得了学校的认可。比如第一教育署层面开展的“生活探究课程”的开发、推广应用,联合高校研究人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批进行。在对参与学校教师进行先期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已有的相关探究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设计、实施,并不定期进行署层面的交流展示。

经过十年来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教育署的功能定位与服务范畴越来越规范、精致化,学校与教育署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中介机构为学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以活动内容与形式作为分类指标,教育中介机构可以分为多类,其中包括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根据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事业单位包括以业务指导为核心职责的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以教育督导指导为核心职责的督导室;而教育类社团组织则包括在区域内注册的多类组织。

1.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教发院)从事区域教育研究、开发和应用。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现内设机构为“四中心一室”,即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发展中心、区域教育中心、教育信息中心和办公室。学校内部职能处室的划分多与教发院各中心相匹配,建立直接的业务条线联系,以方便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比如学校的师训、教研、德育等工作与教师发展中心对接,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相关职能。学校通过参与教师发展中心的相关活动,了解当下区域层面的师德修养、教学研究、学分认定等工作,并适时为本校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教育督导室是区政府行使教育督导职能的专门机构,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机构的指导。督导室所开展的工作包括综合性督导、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校园安全工作检查等。因此,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也与督导内容建立起对接,通过督导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共同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督导是对学校整体工作及具体工作规划及完成情况的一种检查督促,学校与督导室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将对学校的规范、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学校及其他单位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事业单位为其提供的专项的业务指导,但是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及活动,对学校而言相当一部分是“必修”的,而社团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则更具有选择性。

2.教育类社会团体组织

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教育中介组织是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浦东新区增加教育中介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围绕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以项目或其他形式开展合作,将最大限度地增进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协调与良性互动,实现长期的共赢。

目前,浦东新区有多个注册的教育类社会团体组织,包括学前教育学会、教育学会等综合性组织,以及中小学体育协会、信息技术协会等条线组织。以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为例,学会成立于2007年3月,学会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浦东教育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进、委托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学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参加学会组织的教学竞赛、学术报告、科学研究等多种活动,将参与这些活动作为学校内部工作推进的契机,以提升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四、群众性支持组织为学校发展提供资源服务

1.以家长委员会为主要载体的家庭、社区活动

随着浦东新区社会多元利益群体的出现、公民权利的增长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增强,以家长委员会为主要载体的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管理、教学、志愿服务及监督等活动日益增多,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教育职能部门的重视。

学校对家长参与工作的认识,应该基于共同的责任,进一步厘清双方合作的内容、方式、边界等,以家长委员会为载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制度,积极吸收有效的资源为“我”所用,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家长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等方面,实现必要的制衡和相互促进,实现家校社合作的“善治”状态。

崂山西路小学,是浦东新区一所普通小学,学校不仅组建了各个层面的家长委员会,还建立了“家校合作教育委员会”,从德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三个维度共同来进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学校的组织架构可以看出,家长教育委员会、学校教育委员会、家校合作教育委员会是处于同一层级的,足见学校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重视与认可。同时,良性的协商合作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社区各类组织及企事业单位

浦东新区加强学校与社区合作协商工作的推进,让社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相关工作中,目的是促使社区成为优化学校、家庭、学生学习的资源,发展学校与社区的伙伴关系,联系社区各类组织、企事业单位,调动社区资源,最终协助学校特色发展,共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学校向社区代表通报学校的常规工作、重要工作、安全工作等社区人士关心的重要内容,同时听取各方意见,使听证制度成为社区了解学校、评价学校并提出意见的重要平台。

学校的主动需求也是社区与学校合作的主要推动力。浦东新区花木中心小学因学生放学安全问题求助社区,社区首先聘请专业人员对花木中心小学的周边环境进行研究,制定方案,安排学生错时错位放学。同时,动员学校教师和家长作为志愿者同社区交警、城管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致力于校园安全。目前,花木社区在社区安全领域已形成“跨界整合、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共谋共建”的工作格局。

五、协作展望

一所学校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的客观条件,而学校与上述组织机构的关系,构成了学校主要的社会公共关系,而这种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协同共进的。这样一种合作关系,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服务关系”,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介机构和社会性支持组织对学校发展的一种支持,而最终指向共同的服务对象——学生。而学校利用好这种服务与支持,也将对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营造并维护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和舆论氛围,已经成为考验学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浦东新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学校自主发展及进取的空间明显增大,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拓宽特色化、高品质的发展路径,想必利用好校外“物质保障”、“专业服务”、“咨询评估”、“资源共享”这样一种资源供给与服务形式,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的外部呈现,开拓校本管理路径的新探索,也将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在进一步优化其内外关系的基础上,自觉采取措施,维持与改善自身的社会公共关系状态,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段晋萍.学校外部公共关系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9).

[2] 许建山,李忠,等.浦东开发开放: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对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浦东新区公共关系社区
为“浦东新区法规”开启众筹模式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选择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