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15-06-01郭小玲张军朋
郭小玲++张军朋
摘 要
近年来,学案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使用。教学实践中,现行学案存在习题化、知识本位化、共性化、菜谱化等共性的设计问题,学案的使用也出现滥用、泛化、固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教师对学案的认识、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案设计的工作量以及学案的理论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学案 学案导学 问题 原因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学案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并得以广泛使用,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学案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相应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递进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台阶,完成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案[1]。完整的学案应该给学生展示贯穿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基本学习路线和方法。相应地,学案也可分为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三类。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案,其核心和关键是不变的,即知识问题化——学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案中的“问题”质量决定了其优劣程度。
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讲解指导相结合,从而挑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突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学案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理念体现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采取适当措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即每个学生都能学会[3]。学案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上述理念。一方面,学案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提供集体点评或者个别指导。学案的使用使得学生不再需要囫囵吞枣地跟随大流齐步走,使学生能以适于自己“个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一种适应学生差异、彰显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实现集体施教与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案坚持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帮助的。学案从学生如何学习的角度进行开发和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学习过程的脚手架,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目前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使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不少现行学案在设计和使用方面均暴露出一些问题,以致学案的使用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还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一、学案存在的问题
1.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质量的学案是保证学案导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但笔者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当前许多学校的学案质量不高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案习题化
学案的核心在于知识问题化,即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学案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但纵观现行的学案,学案问题习题化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
一方面,一份合格学案中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真问题,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假问题。这些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阅读教材、实验探究等方式加以解决。但实际上,许多学案只是把教材内容改编成一个个填空题或选择题等习题,甚至直接照搬教材的内容顺序。如此一来,原本预设的“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学案导学课堂,变成了让学生抄教材、机械背诵知识点,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出于对应试的考虑,大多数学案的基本结构是开篇“温故”练习题,紧接着展示例题和其配套练习,然后是大量的课后作业题。学生的学习几乎成了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习题答案”,课后再做习题以及完成下节课学案的预习题。学案的习题数量之多,使其俨然变成了一张张习题卷,学案导学沦为“习题操练”。这种企图通过“大运动量”方式培养学生“条件反射式”做题的学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
(2)学案知识本位化
一方面,学案应是帮助学生落实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综合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案。但目前许多学校的学案只有知识维度的学习目标,未涉及能力、情感态度等维度的培养,学案知识本位化问题突出。此类学习目标单一的学案仅着眼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这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堪忧。
另一方面,学案缺乏学法指导。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应贯穿于疑难问题提示、重点难点知识、解题思路等内容中,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但实际上,学案多重视知识点、练习题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过于注重知识本位,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案共性化
学案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允许课堂上的异步学习。这就要求学案在设计上,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每种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绝大部分学案均没有注意到学案应考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也没有在某些学习任务上给予学生自主权,学案设计共性化的问题较为普遍。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极少数的学案通过分层设置习题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4)学案菜谱化
学案菜谱化是指学案把原本应由学生思考、自主探讨的许多学习环节,都变成了文本直接告知学生,学案的探究性、开放性不足。学生只需要按照学案给定的学习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仅需较少的思考便能完成学习任务。
学案菜谱化现象在物理、化学等实验探究较多的学科中更为常见。部分学案直接把实验探究过程的步骤细致地全部列出,甚至连实验现象的记录都成了“填写关键字”。如此一来,科学探究的味道严重不足。例如,一份初中化学《水的净化》学案中,教师把水净化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归纳小结”全部环节变成文本提供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填写极少的几个空白处。这种菜谱化的学案不仅剥夺了学生逐步构建知识的学习权,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2.学案的使用问题
学案除了存在设计问题之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滥用、泛化、固化等问题。
(1)学案使用的滥用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学案导学适用于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每个课题、每类课型,所以会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不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基于学科特点,就直接在每节课中使用学案,教师滥用学案的现象较明显。实际上,学案导学和其他教学形式一样,绝不是“万灵药”,并不是所有课堂都适用。而且学案导学这一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低年级或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不可以使用学案、如何使用学案,这需要教师仔细斟酌。
(2)学案使用的泛化现象
很多课堂中使用的学案,实际上只是将教学知识和习题卷整合到同一个文本中的“学习资料”,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学案。还有一些教师简单地将学案导学课堂变成学案上问题的讲解。这样的课顶着“素质教育”的帽子,本质上还是传统“师授生听”的讲授式课堂,不能凸显“导学”的作用。而习题化、知识本位化的“学案”,恰好为教师贯彻实施“大运动量”的“习题操练教学”提供便捷平台。上述都是教师没有分清学案的“边界条件”,标签式地泛化使用学案的体现。这样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学案的作用,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地,可能会起阻碍作用。
(3)学案使用的固化现象
学案虽然明确了学习内容,但它决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方案。教师需要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导学。但是,一些教师套用学案导学的固定模式和步骤,被学案束缚了手脚,课堂拘泥于学案,导致课堂教学教条化、程式化,课堂的创新性不足。
二、学案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种种情况的存在,使得许多中小学的学案教学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学案出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学案的认识不足
虽然许多教师在使用学案上课,但大多对学案缺乏整体认识。他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学案,对于“为什么要使用学案”以及“应该如何使用学案”的问题缺乏独立性思考。而且无法区分教案和学案,认为两者只是文本结构不同的教师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学案教学对传统的“知识本位”和“教师中心”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它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所以,教师不可能直接通过依葫芦画瓢地照搬他人的教学,就能成功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学案和有效地实施学案导学。只有当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理解学案及其功能价值,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学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欠缺
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设计与使用学案的相关专业技能较为欠缺,教师的“导学”缺乏有效性,这直接影响了学案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学习学案相关的操作性技能的途径较单一,基本是通过同事间的课堂观摩和模仿进行的,而且网络上的优秀学案案例资源不足。只有部分学校开展了学案相关技能的校内教师培训。
3.学案设计的工作量较大
进行有效的学案设计一般要深入钻研教科书和其他教辅资源、要认真分析学生学情、还要统筹规划学案内容结构要素。学案设计的工作量较大,所以现行学案大多都不是教师自己独立设计的,而是直接借鉴现成学案。但是学生间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这种忽视学生学情的“通用学案”,势必不能很好地贴合学生学习过程。可见,学案设计的大工作量与教师的高强度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学案设计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学案导学质量的原因之一。
4.学案的理论研究薄弱
在中国期刊网以“学案”为关键词搜索2003年至2013年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国内关于学案的研究文献从2003年的7篇上升到2013年的571篇(已去除无关文章),文献数量逐年增多。但是,目前关于学案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经验总结的层面,运用的几乎都是思辨研究法,实证性研究薄弱,学案的理论提升不足。理论研究工作者对学案研究的关注度较低,学界也没有对学案的功能定位、学案的结构、学案设计、学案导学以及学案评价等问题形成系统认识。学案的理论体系较薄弱,这影响了教师对学案的全面认识,进而引发了学案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案教学与新课改相伴而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学案同时也面临种种问题,遭受质疑,这些都迫切需要深入的研究。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学案、不能科学地设计和使用学案,那学案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行学案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2] 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郑建.浅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1990(1).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