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
2015-06-01刘春媛李丹李彦锋
刘春媛 李丹 李彦锋
摘要:立足人文素质培养的方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时期探索中又在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发展的新问题。基于此,从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任务素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的要求,在内容、形式上提出新思考,为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人文素养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信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新的信息革命。计算机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基本应用能力也已经随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之一。目前,中国网民达6亿多,手机网民超过5亿。在我国大学校园里,也随处可见互联网的新形势无线宽带、随身佩戴系统、无线数据等新技术的影响,使用无线网络的巨大族群遍布整个校园。引导这一族群的价值取向,是引领社会价值取向趋势的需要,成为在人文素质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下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形势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在承担科学研究这一使命中,不仅要在自然科学引领人类发展,更要在人文素养引领人类进步。正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不仅高校自身要理清20年来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负面影响、理顺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渠道,还要对整个社会进行影响、渗透和引领带动。这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使学生达到掌握6方面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最佳信息采集和调研的方法途径,利用Internet 进行主动和终身学习,能够采集、组织、处理、借鉴、吸纳、规划,创新信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性内容,简单便捷程序设计、常用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的新趋势;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原理,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事务处理,进行快速统计、展示个人所处团队的能力;了解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网络工作基本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等系列网络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站使用建设与开发能力;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用多媒体影像、声音工具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够运用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进行非文字信息多方面广泛传播;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备岗位职责中要求初步开发、设计与应用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自觉的践行进行引领,并在内心根植高水准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电子化信息交流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今天,用进行计算机交流的方式,对外互动、学习、工作和生活表达与交流,并产生影响,实现互联网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新时期的人文价值。
2 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
从内容上看,课程总体上以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基本原理,拥有综合分析、设计、思维、表现,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信息处理和计算技能的能力,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所在专业领域的问题,为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高校在各种专业培养上普遍采用“3+1”的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在“3”中的第一年进行,但人文素养在高等教育中近年热提的“分类培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广泛应用。很多高校只是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内容进行区分,没有将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当中,将内容分为文科、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三类进行大体设置,在具体专业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微调。在文科专业中,侧重增加计算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培养;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测重增加计算思维和计算技术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侧重增加整体认识和全面应用的培养。
按照人文素养的要求,缺少在具体应有案例当中进行内容的选取和设计,特别在大一这样基础教学当中,学生处在中学多年后的“解放期”、高考后压力的“释放期”、独立生活的“自由期”、大学开始的“迷茫期”……在办公常用软件文档教学内容中,可以针对刚入学就“闪恋”、对“美”目标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既教书、又育人,还能自觉地学了技术。例如:选取先秦经典《关雎》中“君子”和“窈窕淑女”的分析作为办公软件录入部分实验练习内容,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布置这样的课堂练习或作业:“窈窕淑女”因为马瑞辰(清人)《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可以证明是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淑的本义指清澈,所以是三点水,也表现人内心的清澈,表现人性情的内在美等。这种例子内容选取一是完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二是此两篇经典学生在中学都学过,三是布置这些内容学生从互联网搜索不到,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教育意义明显,体现出“德育为先”的思想,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道德。
3 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形势的设置
从形式上看,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室课堂和计算机实验课堂为主,这种模式不容易吸引人,相当多的学生感到这门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此乏味。相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远,在人文素养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3+1”模式中纵向应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一二年级着力在计算机文化、技术教育基础上,文科学生培养操作和应用能力,理工科培养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上机时数应不少于400 机时;三四年级开展计算机软件应用教育,文科生开始侧重计算思维的侧重,理工科着力专业软件使用和相关程序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一个全面、宏观、立体的认识构架,从而快速走向“高、精、尖”。还应该在课下利用学校优质硬件资源,开设网上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师生、师生、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以及学校与社会融合,又是学校为主导的公众交流平台,不仅完全在信息管理条例的指导下,又进一步引领了社会主义思潮。
同时,人文素养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式在横向上还应该延伸到第二课堂,不仅使学生直接感性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而且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人文素养教育成果的新体现,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认同感;不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与创新精神,而且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从而更加主动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跟深层的应用课程。
综上,站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对照高等教育改革新要求,更加任重道远。教师须肩负国家赋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新使命,加强调研,积极实践,培养人文素质更高的新型人才,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2]刘春媛. 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思考[J]. 教书育人,2010,(12).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