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的讨论 精彩的生成

2015-06-01万孝奎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船长课文同学

万孝奎

本学期,我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这一学讲方式,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讲计划》的精神,在课堂上大胆放手,尤其注重学生讨论中的问题,积极引导,关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一、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点”讨论,教师“慢一步”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文时,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其中,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会游泳吗?”听了这个问题,我感到有些好笑,但又不敢肯定,“我想他应该会吧……同学们,你们说呢?”“我觉得他肯定会!”下面的同学纷纷插嘴。那个同学又问:“既然他会游泳,那他为什么不跳水逃生呢?”“不跳水?……”我沉吟着。教了两年的毕业班,教了两次《船长》,哈尔威船长在我的记忆力竟然那样模糊,我竟然没有思考过“跳水”这样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每次只是死板地照本宣科,还没深入地去读课文,和文中人物对话。理智又告诉我,这个时候更不能轻率。“请同学们和老师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同学们听了这个有趣的问题,马上和我一起仔细研读起课文来。一会儿,赵丹(化名)举起了手,“老师,我从课文中发现,他们救生的工具是小艇,人数是60,船长为了让那么多的人能获救,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到了最后,组织大家撤离!”另一个同学接着说,“从船长和机械师的对话中,我知道‘诺曼底号只能支持20分钟了,时间短促。于是船长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听了同学们的议论,我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正想做个总结结束这堂课,忽然看见胡电龙(化名)迟迟疑疑地想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船长肯定是觉得他如果跳水走了,大家又得冒险来救他,为了不再让别人冒险,所以他选择了和船一起沉没。”听了同学们的议论,我既为船长的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更为同学们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行为所折服。新课标说得好: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我动情地说:“同学们,假如你是船长,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是吗?”“是!”大家说。但一句不和谐音又映入我的耳朵:我不会这样做。声音虽然很小,却是那么真切。是信口开河,还是恶作剧,都不会吧,还是听听同学们真实的想法吧。

课后,我做了一个小调查:你认为船长应该和船一起沉没吗?为什么?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船长做得好,因为这样的船长才是舍己为人的高尚的。一小部分人认为他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的一个好船长,人品高尚,技术高,还有管理能力,这样的人才社会上太少了!

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竟这样富有理性,太难能可贵了。想想在我们的教学中,面对考分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我们有太多的急功近利,只专注于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应考的能力,忽略了孩子们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师,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你要学会聆听与理解。

二、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想象点”讨论,教师“缓一步”

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蚁群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大家讨论。在我的预想中,同学们能说出来的不外是“我也会像‘蚁国英雄们那样,勇敢的献出自己的生命”或者“我也会和其他的蚂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冲出火海,就算自己烧焦了也不后退不放手”……同学们讨论之后,我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和我预想的大致一致。看看没有人再想举手,我就想把这一环节过去。于是,我又问了一遍,还有想发表意见的吗?扫视了全班,我忽然发现“小书迷”张昌(化名)又想举手,又没有举手,手在桌子上搓着桌面,眼神里有一种期待。我明白,那是一种想说信心不足怕同学笑话,希望老师能主动喊自己的一种眼神。我微笑着对张昌说:“你有什么意见吗?说给大家听听。”张昌站起来说:“我想我会先找个洞……”马上有几个人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立刻制止了,“不要笑!让我们继续倾听。我相信他会说得很好的。”要知道惊喜往往蕴含在意料之外。张昌接着说:“我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深坑里,师傅教导他不要急着光想沿着陡峭的沟壁往上爬,要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看有没有其他的出路。后来他果然不哭了,仔细地观察,找到了一个洞爬出了深坑。我觉得我要是他们中的一只蚂蚁,我会先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出路,比如蚂蚁洞,钻进洞里不就能避过火了吗?”大家听了,没有一个人再笑了。我说:“张昌同学说的太好了。横着切苹果,我们就得到了一颗美丽的星星。他能灵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很了不起!大家说有道理吗?”大家再次热烈讨论起来。一些同学受到启发打开了思路,回答的答案更丰富了:有的说蚂蚁们抱成团滚出去,会烧死很多,假如能找到一个洞,即使不是蚂蚁洞,只要能躲避,也可以避避,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牺牲。有的说,我们平时应该学习防火的技能,逃生的方法,这样才能在灾难到来时不手忙脚乱,生命才更有保障。有的说,如果我们到田野里去旅游的话,一定要注意防火,一旦失火,将会烧死多少可爱的小动物呀……

这节课,我觉得因为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回答而尤其精彩。那种死学课本而形成的口号式的回答固然不错,但那能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指导思想吗?只有那些贴近生活的,从孩子们心底流露出的答案才是他们对生命的真正理解。相信孩子,他们有爱心,有智慧,也会有在灾难当头时的牺牲精神。课堂教学中,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秀”,要“退一步”,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做一个慧心的聆听者、引导人。

三、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疑惑点”讨论,教师“退一步”

在学习苏教版第十一册《麋鹿》一文时,有同学提问说:“老师,既然麋鹿头像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为什么人们还叫他们‘四不像呢?”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想起来好像不难,所以,有同学说:“就是因为它既像这又像那,所以就什么都不像了!”“既然前面说它像,后面又说它都不像,这不矛盾吗?”

我起初也觉得没什么,细细一想,“像得多了就不像了”“像就说明不是”,这“像”与“不像”的问题,确实有些哲学意味。下面的故事也可以说明:

据说,郑板桥学书刻苦。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大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模仿,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创造出一种杂入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后来,在一个同学的读写笔记中,我看到他居然从四不像身上悟出了“不管外形怎么样,做与众不同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这样的结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教学中,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留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来”他对课文的启发。坚持学生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勇于创新,这才有助于他们的成功。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船长课文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出发吧,船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蚂蚁小船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