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儿童绘画“转型期”的认识和思考

2015-06-01刘志波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转型期毕加索童真

刘志波

相信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会更浓厚,更喜欢上美术课,而且他们画出的作品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他们的绘画热情便开始出现下降,美术课本上的内容渐渐不受欢迎,美术课似乎变得有点儿“难上了”,这时候他们的绘画不再像低年级时那样充满童真童趣,而是更加追求“像”的状态,在他们眼中低年级的画已经变得很“幼稚”,他们开始追求绘画中的写实技巧,可以说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处于一种由儿童画向成人画的“转型期”。

可以说这一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早期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我国早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十分关心这一问题。十几年来,我从教学的第一线上,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思考,并得出一些认识和启示。

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绘画的“转型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经时期,是一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绘画现象,它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审美观的完善、知识面的擴展而发生的必然性转变。这时候他们的绘画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马行空、恣意驰骋,而是更加趋向理性和逻辑性。低龄时期的绘画相当于儿童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他们通过绘画表达思想、情感和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写作渐渐取代绘画担负起这一职责,而此时的绘画只能重新回归到其本真的审美功能上来,这也是造成高年级学生绘画兴趣降低的一个原因。再者,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一幅画的情绪和氛围,他们不再满足于儿童时期故事型绘画的表达,转而开始注重写实,注重对具体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手法上也开始打破二维的限制,而追求三维的真实。这个时期的学生绘画主观上希望描绘得更加逼真,而客观技能上却又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出现构图小气、造型呆板、画面拘谨、进步困难等现象,他们经常反复涂改自己的画作,使作品失去了儿童画原有的童真和童趣,从而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绘画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好多家长受功利心的驱使,过早地逼迫孩子学习素描、水粉等专业而枯燥的成人美术教学内容,这无异于揠苗助长,严重地影响到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甚至将儿童的美术才能扼杀于萌芽状态,这也让儿童绘画转型期面临又一挑战。

然而,多位当代绘画大师的童年绘画成长过程也从另一侧面证明,这一特殊的转折时期并不是横在每个学习绘画孩子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美术教师的父亲给他一个严格的训练和很好施展绘画才能的空间,在毕加索9~10岁的速写中,人物和鸽子已显出了名家之姿,当他的年龄进入绘画转折期的时候,他的绘画水平早已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20岁或30岁人的创作水平,这当然是毕加索本人的天才造就的,但是,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就会看出:毕加索父亲的慧眼和独特的指导方法,是使毕加索这样天才的苗子得到发展的良好土壤。

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这充满困惑的绘画“转折期”呢,我觉得,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活用美术教材,因地制宜,变更一些学生不喜欢的课程,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写生课或卡通画课,难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鼓励学生绘画中的每一点进步。其次,还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比如让学生尝试进行版画、剪纸、民俗画等的创作,让学生体会不同材质展现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力,在作品评价上摒弃成人画的标准,为拥有童真童趣的画作鼓掌,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多欣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民族的、民间的供给学生的艺术营养,可以开展“大师画我也画”活动,让他们在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再临摹、创作,缩短他们与大师的距离。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转型期毕加索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梦》和毕加索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看不懂没关系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