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政治信仰培养问题研究
2015-06-01杨晓光
摘 要:信仰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人们在追求某种理想过程中,对自身生活或社会发展具有强烈信念基础上而形成的某种思想或理论,并在形成的信仰指导下进行实践。政治信仰从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的政治信仰事关树德立人的大计,只有提高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才能给大学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关键词:高校教师;政治信仰;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37-02
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没有一切。”[1]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水平人才和智力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这些人才智力是否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教师政治信仰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教师政治信仰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想、信念、信仰与政治信仰
理想、信念、信仰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发展性。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的滋养下会产生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一个国家、民族在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由于历史任务的不同,也会造成人们理想、信念和信仰发生变化。
1.理想、信念与信仰的含义。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世界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美好期望,理想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是对现实的未来反映,可以是社会理想,也可以是个人的具体理想,也可以代表着某一政党或者国家的梦想,理想高于现实,但又不是不可以实现的,理想可以激励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努力,成为凝聚人们精神力量的旗帜和纽带,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可以将人民的理想上升为国家的高度,从而产生民族、国家和政党理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是国家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想。
信念是基于理想而产生的,是实现理想的精神保障,人们对某种理想坚信不疑,从而在思想观念上坚定不移,为了实现理想,人们通过认知、感情、意志和行到来克服困难,支撑人们执着地完成某种使命,信念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思想、观点或学说产生的理想如果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就会爆发出磅礴的力量。
信仰是信念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事物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思想或理论主张,并在信念的推动下,为了实现某种主张而去实践和探索。信仰可以分为职业信仰、社会信仰、人生信仰、精神信仰、政治信仰等不同方面。
2.政治信仰的含义。政治信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们,对某种社会政治理想或者政治体系的认同、信服,产生一种政治情感,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支配着和支持着人们为这种政治理想或政治体系去采取行动,维护政治体系或者政治理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捍卫政治理想或者政治体系不被侵犯。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这种精神状态的现实基础是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个人政治理想与国家政治理想的契合程度体现。一般而言,个人的政治信仰与社会发展相符合,个人的政治信仰源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继承发扬基础上,是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政治信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会对产生于自己民族历史的政治制度具有高度认同性,从而为一个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高校教师政治信仰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国家和社会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能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过硬的政治意识和信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高校教师无论60后、70后还是80后,都是经过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系统学习,而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了高校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他们对共产党领导国家独立和建设中的作用高度认同,他们成为高校中的政治旗帜,通过自身思想和行动引领者当代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
2.高校教师高度认同改革开放。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大都切身经历过党的改革开放大潮,对国情有着更直观的认识: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前30多年国家建设基础的取得,改革开放是无法取得巨大成就的,而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无论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方面,都在加强。
3.高校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提炼的社会主义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代表,高校教师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需要一种价值观作为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人们思想的一面精神旗帜。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发展生产,实现人民的富裕,为此,以人为本、富裕、民主、自由、法治、公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新世纪新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前途,从而在价值追求上具有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优越性。
4.高校教师高度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汇聚13亿国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梦想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梦,是炎黄子孙的大同梦,同时也是全球和平发展的世界梦,与其他国家的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实干来实现。
当然也存在极少数高校教师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崇洋媚外的思想,羡慕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富裕状态,而完全不管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由此误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对这部分高校教师,我们要始终采取批评和教育的态度,促使其政治观点转变。
三、完善高校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路径
1.加强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培养和学习。中国梦的底蕴在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基因,高校教师要熟悉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内涵。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的讲话中指出,儒家学说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其他思想一道,共同浇筑了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把对国家治理和对个人、社会的教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印记的道德教化体系,这一体系在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要求中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2]。高校教师只有不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信仰。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对教育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极度尊崇和自觉追求,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教师教育信仰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引导着教师去审视教育,促使教师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自觉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以,有无理想,有无信仰,往往成为检验一个教师工作状态、工作效能,甚至预测他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尺度。而且,教育信仰还可以引导教师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享受职业的乐趣,通过职业乐趣感悟人生的幸福,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获取人生幸福的精神动力。当前,在高校教师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校教师的教育信仰是重中之重。
3.通过宣传模范的典型事迹来带动高校教师塑造高尚的人格。中国古代就曾盛赞教师为春蚕和蜡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将老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使命,为此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作为对高校教师的宣传内容,让高校教师从这些典型身上汲取道德力量传承给学生,从而更好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4.严格教师准入。高校教师是高校树德立人的主体,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了防止害群之马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要严格教师准入,尤其将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对那些已经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不合格教师,对其实行转岗或者驱逐出教师队伍,从而保障高校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5.高校教师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高校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让高校教师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这样才能坚定高校教师的政治信仰,也才能让高校教师带着自信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7.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赵胜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活的教科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
[4]杨晓光.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思考[J].理论界,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