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现象对小学生的危害及消除对策
2015-06-01司余娟初秀梅
司余娟 初秀梅
摘 要:语言暴力现象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小学校园,教师的“语言暴力”正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了三种常见的“语言暴力”类型,即:讽刺挖苦型、威胁恐吓型、妄下论断型,指出了它们对小学生身心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语言暴力类型;身心危害;法律援助;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78-02
语言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是专门用语言传授知识解决疑难的。因而,教学用语是否规范成为衡量教师职业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长期以来,不良的教学语言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小学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汲取,还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处于我国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学生价值观的萌芽阶段,教师的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审视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小学校园里仍然存在尚未充分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暴力”现象。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我国48%的小学生遭受到老师的“语言暴力”。因此,笔者展开对小学教师的“语言暴力”的研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减少小学生遭受“语言暴力”和促进教师语言规范性有积极意义。
“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行为。”[1]通过对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笔者大体上把语言暴力分为以下类型。一是讽刺挖苦型。例如:“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还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你真是笨得无可救药了,回到家让你妈妈到医院给你检查一下智力。”“你真有本事啊!昨天又忘记写语文作业了,你怎么没忘记吃饭?”“你的能耐挺大的啊,学会跟老师顶嘴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并没有直接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指责学生的层面上,未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使教育的初衷与实际产生严重偏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知道教师在责骂,也深深体会到了被羞辱的痛苦,但是对自己犯错的原因并未得到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威胁恐吓型。例如“全班最笨的就是你,最懒的也是你,这次考试又是倒数第一,下次再这样你就不要来学校了。”对平时较为老实但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些老师喜欢用此类话语,但如果遇到对不服管教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些教师经常用会用更为犀利的语言,比如“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叫政教处、校长开除你!”“回头我再找你算账!”“我的眼神厉害得很,你们干什么坏事都逃不过我的眼睛!”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语言暴力现象。教师在使用这些暴力语言时还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语调和严厉的眼神,犯错的学生在遭受类似的语言暴力时会对教师的权力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对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三是妄下论断型。例如“你天生就是个蠢材,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我看你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还是别浪费你父母的钱了。”“我看你早晚都会进监狱”“你这样下去,以后顶多就是个扫马路的”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的伤害性很大。这些教师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学生发育发展的个体差异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对某一时期成绩落后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了片面、武断的判定,是极其不负责的。教师利用这类语言对学生的前途信口开河,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有极强的误导性。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校园教师的不良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危害性有多大。小学校园中教师“语言暴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是“语言暴力”威胁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经验性的认识,联系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对学生做出相对固定的评价,并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对某个学生做出不好的评价,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就算这些学生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总会与这些学生保持冷漠和怀疑,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总之,教师一旦给这些学生贴上了自以为正确的标签,学生很难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其实,在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对教师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更加亲密和尊敬,对不喜欢的则敬而远之,甚至出现疏远和反抗的心理。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必然对违纪学生使用暴力语言,殊不知,即使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即使是被教师们认为最差劲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才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信任,“语言暴力不仅侮辱学生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2]因此,减少暴力语言的使用频率,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健康的发展,增强课题教学效果。二是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发育形成不良的影响。教师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和权威的化身,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有一种近于盲目崇拜的推崇心理,想当然地把教师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因此,学生常常会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当一个小学生被自己尊重的教师辱骂为“白痴”时,该学生自己也相信自己是“失败”的人,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比别的同伴差,一旦遇到难题,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这种自卑心理给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小学生的自信心会一点点地丧失,最终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这种心理上产生的长久阴影,会使受害者对生活缺少信心和勇气,自暴自弃,自卑孤僻,远离人群甚至产生自闭症等严重心理疾患,影响学生的一生。”[3]心理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释放,可能会导致他们仇视教师,仇视学校,仇视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会逐渐转化为心灵的扭曲,成年后形成一种反社会暴力倾向,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定的因素甚至形成不幸的恶果,因此,在小学校园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应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指出方向。
如何减少“语言暴力”对小学生的伤害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受暴者即学生的角度提出对策,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一是从政策层面为小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尽管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25条明确规定“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放弃等”,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让原本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流于形式。建议相关部门增加法律条款,对危害未成年人的专职教师从法律层面加以限制和约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基层教育机构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就是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效地预防教师故意或过失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4]只有让小学教师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真正明白用语言来攻击学生也是犯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学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产生。二是在小学校园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小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在“语言暴力”刚刚发生后,如果能对小学生受到伤害的心灵及时给予抚慰,对其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行正确疏导则可以有效减轻“语言暴力”对他们造成的危害。小学校园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摸底调查,从而做到对学生心理的整体把握。针对调查结果做仔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切实弄清楚学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与情绪出现异常的小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与学生关系最接近的班主任,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有大体了解,一旦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应及时安抚,找出问题所在,并在第一时间将其带到心理咨询机构找专业的心理老师做疏导工作,从而把“语言暴力”对小学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减少“语言暴力”的发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学校、教育机构的配合,还需要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
[2]胡杨,邢永宏.良言一句三冬暖——关注教师的“语言暴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3]杨文建,李强.抹去“心罚”点亮心灯——对校园“软暴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12).
[4]王秋芳.教师语言现象的多视角透析[J].小学德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