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喘穴穴名与定位源流考

2015-06-01范磊王宇尹磊淼徐玉东冉君王文倩马子风管楠倪娜杨永清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定喘大椎穴针灸学

范磊,王宇,尹磊淼,徐玉东,冉君,王文倩,马子风,管楠,倪娜,杨永清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经络腧穴·

定喘穴穴名与定位源流考

范磊1,2,王宇2,尹磊淼2,徐玉东2,冉君1,2,王文倩1,2,马子风1,2,管楠1,2,倪娜1,2,杨永清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屡获良效。中国古代医籍无定喘穴穴名,现代中医药教材中虽然有定位、功效、主治,但是出处不详。为进一步推广定喘穴的临床应用,该文对定喘穴穴名、定位的源流进行考证,以便为临床正确选用该穴提供一定借鉴。结果显示定喘穴经历了从“阿是穴”到“新穴”,再到“经外奇穴”的发展历程。定喘穴发展到与当今国标相同的穴名、定位,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即穴名相似、定位不同,穴名相似、定位相近,穴名相同、定位不同,穴名相同、定位相同。

穴,定喘;穴位研究;穴位,经外奇;文献研究

定喘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1-2],是临床治疗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要穴。通过对国内外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规律研究发现,定喘穴在针灸治疗哮喘常用穴位频率统计中高居第二,仅次于肺俞[3]。查询“古籍针灸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该系统收录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近40种急性病症的文献资料)以及《急病针灸典籍通览》[4](上述软件系统的印刷版成果),均未发现有文献提及定喘穴或其别名。中国古代医籍无定喘穴穴名,现代中医药教材中虽然有定位、功效、主治,但是出处不详,挖掘和考证定喘穴穴名和定位的源流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便捷地掌握该穴的主治和用法。因此本文对定喘穴穴名、定位的源流进行考证,以便为临床正确选用该穴提供一定借鉴。

1921年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在《针灸经穴医典》[5]一书中叙述了喘息穴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1948年由杨医亚翻译该书为《针灸秘开》(民国版)[6],书中描述如下:“本病为发作呼吸困难,乃因毛细气管枝之一过性痉挛。特以夜间之发作,有不安之恐怖感。主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增多,发作时之听诊上,随处皆呈笛声,豚唸音等之听取。灸疗——本症应于肺俞,及膏肓俞各灸十五壮,喘息穴(喘息穴者,位于膈俞之外上方,开二、三分处之陷中,对喘息患者,重按之,则觉有快感之穴处。喘息患者专用之,余因假名为喘息穴云)……”。由此可知,此喘息穴(位于膈俞之外上方,开二、三分处之陷中)为玉森贞助首创,按照书中“玉森天心派使用十四经经穴”篇记载:“膈俞——第七胸椎之下,去脊柱左右各一寸五分”,此喘息穴应该位于第7胸椎之下旁开1.5寸的膈俞穴外上方二三分处。玉森贞助的喘息穴与定喘穴同样具有治疗哮喘的功效,且出现时间较定喘穴更早,但玉森贞助的喘息穴显然与现今定喘穴的穴名、定位不相符,因此推测现今的定喘穴并非起源于日本人首创的喘息穴。

1954年庞中彦[7]发表在《北京中医》的“支气管性气喘的针灸疗法”中记载:“喘息穴——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的大椎穴旁开一横指针三——五分(半英寸)”。此喘息穴位于大椎穴旁开一横指,是中国喘息穴穴名、定位的最早出处。此处“大椎穴旁开一横指”属于指寸定位法的一种,即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954年朱琏编写的《新针灸学》[8]记载可采用“横指量法”确定腧穴位置,书中图例显示“一横指”为食指,但并未明确定义食指一横指的具体分寸。古代医书中记载的手指同身寸法可分为“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若按照最早出现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拇指第一关节横纹为一寸,那么喘息穴在大椎旁开不超过一寸。若按照《备急千金要方》“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4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4指横量作为3寸,那么一横指应该在5分到1寸之间,喘息穴应该在大椎穴旁开5分到1寸之间。但是,以上只是对喘息穴具体定位的推测,仍缺乏对“大椎穴旁开一横指”的精确定位。此喘息穴与现今定喘穴比较,虽然穴名不同,但是定位非常接近。

此后出现的喘息穴定位分为两种。一种喘息穴定位出自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在1955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9],书中记载“喘息:第七颈椎旁开一寸”,众多医家认为喘息穴源自本书并广泛引用,见表1。1958年柯传灏编写的《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10]也记载“喘息穴在第七颈椎旁开一寸”。同年由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编写的《简易针灸学》[11],以及196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教研组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讲义》[12]中记载的喘息穴也与此定位相同。

另一种喘息穴定位出自1959年池澄清编写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13],书中记载:“喘息,大椎穴旁开1寸”,见表1。1963年郝金凯编写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14]中喘息穴的定位与此相同(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一寸,与第七颈椎棘突、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处)。此后,197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15]也使用了相同的喘息穴定位。

表1 喘息穴定位、出处一览表

自此,喘息穴的源流得以理清,而定喘穴的产生与喘息穴息息相关。195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针灸学简编》[16]是卫生部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医药院校针灸学专业教材,书中记载:“定喘,又名喘息,在背上部,第七颈椎棘突旁开五分至一寸处。”此书首次出现了“定喘穴”的穴名,并将“喘息穴”认定为“定喘穴”的别名。如果按照1954年最早出现“喘息穴”的《北京中医》[7]“支气管性气喘的针灸疗法”中“喘息穴”的定位,那么此处“定喘穴”应该位于大椎穴旁开一横指。但是《针灸学简编》[16]中的“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旁开五分至一寸处”,这与“大椎穴旁开一横指”有差异,而且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即大椎旁开0.5寸)中“定喘穴”的定位不同。1957年《针灸学简编》[16]首次出现定喘穴穴名,但与现今定喘穴定位不同。

19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15]记载:“定喘,大椎穴旁开5分。”这是首次使用与现今一致的定喘穴穴名和定位。此后的文献著作大多采用这个定位,见表2。1977年由山东中医学院编写、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疗法》[17],1982年由张善忱编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疗法》[18],以及1992年由裘沛然及陈汉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针灸学》[19]均采用“大椎穴旁开5分”的定喘穴定位。

表2 定喘穴定位、出处一览表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1]中描述:定喘Dingchuan(EX-B1),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随后1991年WHO就经络腧穴命名的国际标准化达成了一个协议(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port of a WHO Scientific Group)[20],首次明确了定喘穴的英文代码及其对应的拼音名称:EX-B1,dì ngchuan。现行2006年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再次明确了定喘穴的穴名和定位: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即大椎(GV14)旁开0.5寸。自此,针灸界对定喘穴穴名和定位达成共识,即大椎穴旁开0.5寸。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梳理,可以确定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定喘穴或其别名。第二,现今的定喘穴并非起源于1921年日本人玉森贞助创制的喘息穴。第三,1954年庞中彦[7]发表在《北京中医》 “支气管性气喘的针灸疗法”中的喘息穴(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的大椎穴旁开一横指),是中国喘息穴穴名、定位的最早出处。与现今定喘穴比较,虽然穴名不同,但是定位非常接近。第四,1957年《针灸学简编》[16]首次出现定喘穴穴名,但与现今定喘穴定位不同。第五,19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15]首次使用与现今一致的定喘穴穴名和定位(定喘:大椎穴旁开5分)。

定喘穴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可能来源于民间针灸治疗过程中对压痛点的查验,即对阿是穴、天应穴的反复查验。正如《灵枢•背输》云:“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也。”定喘穴最初极有可能是哮喘患者在上背部的压痛点或敏感区,刺激该穴获得满意的治疗效应促成了该穴在民间的广泛应用。从1957年《针灸学简编》[16]首次出现定喘穴穴名,到1970年《常用新医疗法手册》[15]首次使用与现今一致的定喘穴穴名和定位,定喘穴的产生过程应归属于“新穴”。又因为定喘穴不属于十四经穴,在治疗上具有奇效,且有固定部位,故现代医家把它归入“经外奇穴”[21]。奇是相对于常而言,即以十四经经穴为常。此后定喘穴经众多医家搜集整理,在医籍中正式纳入“经外奇穴”。

现代医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强调十四经经穴尤其是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督脉穴位对支气管哮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张文馨[3]对1980—2000年国内期刊中发表“针灸治疗哮喘”的29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现代医家治疗哮喘以近部取穴为主,上背部选穴频次最高,占总穴位频次的55.77%,肺俞、定喘、膻中、大椎、风门是最常用穴位,其中定喘穴排名第二,仅次于肺俞。这一观点与黄琴峰[22]、李洁[23]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针灸治疗哮喘都以局部取穴为主,常用穴位肺俞、定喘、膻中、大椎、风门是治疗哮喘公认的有效穴,除膻中外,其余穴位均位于上背部,见图1。大椎穴与现代定喘穴位置相近,首见于《素问·气府论》,古籍即有记载与肺俞等穴用于治疗咳嗽痰喘。如《针灸集书》云:“肩井、大椎、肺俞、肾俞、膏肓……治丈夫五劳七伤六极……,寒热喘满……,肺痿咳嗽……”。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除了大椎、肺俞和风门,大椎穴水平线上还存在以定喘为首的哮喘治疗穴位群,按照距离后正中线不同依次分布有以下几个穴位:大椎(0)、定喘(0.5寸)、喘息(1寸)、外定喘(1.5寸)、定喘1(2寸)、外定喘1(2.5寸)[24],如图1。该组穴位群主要位于颈段交感神经干和胸1-4交感链附近,针灸刺激可能通过位于脊髓附近的支配内脏活动的交感神经传入中枢和内脏,增强交感神经尤其是β2受体的功能,改善气道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力增加[25]。

图1 上背部对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

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治疗肺系疾病屡获良效。经外奇穴作为针灸腧穴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从穴名、定位的源流方面,或是从它与经脉可能发生的联系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此次对定喘穴穴名、定位源流的挖掘,有助于临床更好地选用该穴。

[1] 国家技术监督局.GB 12346-9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23-24.

[2]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234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9-40.

[3] 张文馨.针灸治疗哮喘之腧穴应用和疗法的古、现代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

[4] 刘立公,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44-155.

[5] 玉森貞助. 鍼灸秘開: 附録・玉森天心流鍼術の巻[M]. 広島:日本鍼灸経穴学会本部,昭和十年(1935年).

[6] 玉森贞助著,杨医亚译.针灸秘开(民国版)[M].北平:北平国医砥柱月刊社,1948:8.

[7] 庞中彦.支气管性气喘的针灸疗法[J].北京中医,1954,3(11):29 -30.

[8] 朱琏.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33-34.

[9]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84-193.

[10] 柯传灏.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8-19.

[11] 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简易针灸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67-68.

[12]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教研组.针灸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257-258.

[13] 池澄清.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83-84.

[14] 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3:145 -146.

[15] 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常用新医疗法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112-64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50-251.

[17]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疗法编写组.针灸疗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60-92.

[18] 张善忱.针灸疗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7-98.

[19] 裘沛然,陈汉平.新编中国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4-285.

[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port of a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1991.

[21] 戚其华,金明卜.试论常用眼部奇穴与十四经脉的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1-3.

[22] 黄琴峰,齐丽珍.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J].上海针灸杂志,2001, 20(3):44-45.

[23] 李洁,魏建子,刘世敏.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用穴规律探析[J].针刺研究,2000,25(1):78-80.

[24] 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第2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219-220.

[25] 张海洲.针灸背部腧穴的平喘作用及其机理浅见[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3):35-36.

Verific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menclature and Location of Point Dingchuan (Ex-B1)

FAN Lei1,2, WANG Yu2, YIN Lei-miao2, XU Yu-dong2, RAN Jun1,2, WANG Wen-qian1,2, MA Zi-feng1,2, GUAN Nan1,2, NI Na1,2, YANG Yong-qing1,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hanghai 200030,China

Point Dingchuan (Ex-B1) pertains to extraordinary points and often produce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books do not record point Dingchuan. Modern Chinese medical textbooks describe the location and efficacy of and indications for this point but do not state their provenances. In order to further popular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oint Dingchuan, this article verifi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me and location of point Dingchuan so a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clinically correct selection and use of this po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int Dingchuan follow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rom ashi point to new point and then to extraordinary point. The development of point Dingchuan to the same acupoint name and location as now international use went mainly through four stages, that is, similar name and different location, similar name and location, same name and different location, and same name and location.

Point, Dingchuan (Ex-B1); Reserch on acupoint; Point,Extraordinary; Literature study

R224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67

2014-06-30

1005-0957(2015)02-016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341,81173332,81202753, 81473760);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批重大研究项目(ZYSNXD-CC-ZDYJ039);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20114038);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20114Y003)

范磊(1987 - ),女,2012级博士生

杨永清(1964 -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dryqyang @163.com

猜你喜欢

定喘大椎穴针灸学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刮大椎穴可辅助退烧
止嗽定喘丸与定喘止嗽丸有何区别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我家秘方
春咳喝白果炖银耳
白果治疗肺结核
春天咳白痰搓搓大椎穴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